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18页 |
·香菇多糖概述 | 第8-11页 |
·香菇多糖的功效 | 第9-10页 |
·香菇多糖作用机理 | 第10-11页 |
·香菇多糖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 第11页 |
·香菇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自然育种阶段 | 第11页 |
·引种阶段 | 第11-12页 |
·杂交育种阶段 | 第12页 |
·诱变育种阶段 | 第12页 |
·原生质体育种阶段 | 第12-13页 |
·诱变育种概述 | 第13-15页 |
·诱变育种注意事项 | 第13-14页 |
·诱变育种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 | 第14-15页 |
·新诱变源的广泛应用和多种诱变因素配合使用[56] | 第15页 |
·诱变育种在直接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还用于创造新的亲本材料 | 第15页 |
·诱变育种与其它育种方法相结合,发挥诱变突变的独特作用 | 第15页 |
·拮抗反应 | 第15-16页 |
·同工酶技术的应用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18-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3页 |
·供试菌株的筛选 | 第19页 |
·单核体的分离与鉴定[76][77] | 第19页 |
·单核菌丝诱变及配对杂交 | 第19-20页 |
·拮抗试验 | 第20页 |
·杂交子代多糖含量的筛选 | 第20页 |
·杂交亲本及子代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82~84] | 第20-22页 |
·碳氮源对香菇菌丝多糖产量的影响研究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6页 |
·出发菌株的选择 | 第23页 |
·香菇单核菌丝诱变杂交及检测 | 第23-25页 |
·单核体菌株获得 | 第23-24页 |
·单核体诱变及配对杂交 | 第24页 |
·镜检锁状联合标记 | 第24页 |
·拮抗线检测 | 第24-25页 |
·杂交子代多糖含量的筛选 | 第25-33页 |
·不同菌株菌丝体生长情况的比较 | 第25-28页 |
·杂交子代多糖含量的比较 | 第28-29页 |
·杂交子代多糖产量稳定性分析 | 第29-30页 |
·不同杂交菌株产多糖高峰期的分析 | 第30-31页 |
·杂交亲本及子代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31-33页 |
·碳氮源对香菇菌丝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33-36页 |
·不同碳源试验 | 第33页 |
·不同氮源试验 | 第33-34页 |
·碳源浓度对菌株X185 菌丝生物量及多糖的影响 | 第34-35页 |
·氮源浓度对菌株X185 菌丝生物量及多糖的影响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39页 |
·紫外线辐射诱变育种在食用菌育种方面的利用 | 第36页 |
·通过拮抗作用和酯酶同工酶谱筛选香菇杂交组合 | 第36-37页 |
·比较香菇杂交菌株菌丝生长情况筛选优良菌株 | 第37页 |
·探讨菌丝生长速度与多糖产量的相关性 | 第37-38页 |
·碳、氮营养对菌丝体生长及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5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4-45页 |
作者简历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