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引言 | 第14-18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8-30页 |
| 一、古代医学文献认识 | 第18-20页 |
| (一) 病名沿革 | 第18页 |
| (二) 类证鉴别 | 第18页 |
| (三) 病因病机 | 第18-19页 |
| (四) 辨证论治 | 第19页 |
| (五) 治则治法 | 第19-20页 |
| (六) 运用针灸治法 | 第20页 |
| 二、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 | 第20-22页 |
| (一) 免疫学说 | 第20-21页 |
| (二) 血小板激活与血栓功能改变 | 第21页 |
| (三) 细胞凋亡与结肠粘膜损伤 | 第21-22页 |
| (四) 遗传因素与溃结的基因多态性 | 第22页 |
| (五) 感染因素 | 第22页 |
| (六) 精神心理因素 | 第22页 |
| 三、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情况 | 第22-26页 |
| 四、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 (一) 病因病机 | 第26-27页 |
| (二) 临床治疗 | 第27-29页 |
| (三) 其他疗法 | 第29页 |
| (四) 预防措施 | 第29-30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0-36页 |
|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30页 |
| (一)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 (二)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 第30-32页 |
| (一) 设计方案 | 第30页 |
| (二) 药物、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 (三)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30页 |
| (四) 造模方法 | 第30-31页 |
| (五) 给药方法 | 第31页 |
| (六) 观测指标 | 第31-32页 |
| (七) 统计学分析 | 第32页 |
| 三、结果 | 第32-36页 |
| (一) 一般情况 | 第32页 |
| (二) 肠涤清合锡类散对UC大鼠肠粘膜病变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三) 肠涤清合锡类散对UC大鼠血清CRP的影响 | 第33页 |
| (四) 肠涤清合锡类散对UC大鼠血清IL-6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五) 肠涤清合锡类散对UC大鼠结肠组织IL-4的影响 | 第34-36页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6-44页 |
| 一、病例选择 | 第36-39页 |
| (一) 诊断标准 | 第36-38页 |
| (二) 纳入标准 | 第38页 |
| (三) 排除标准 | 第38-39页 |
| (四) 病例剔除标准 | 第39页 |
| (五) 中途退出和脱落病例判定标准 | 第39页 |
| 二、治疗方案 | 第39-42页 |
| (一) 一般资料与分组 | 第39页 |
| (二) 给药方法 | 第39-40页 |
| (三) 观察项目 | 第40-42页 |
| (四) 疗效标准 | 第42页 |
| (五) 统计学处理 | 第42页 |
| 三、结果 | 第42-44页 |
| (一)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第42-43页 |
| (二)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43页 |
| (三) 两组CRP的比较 | 第43-44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4-47页 |
| 一、肠涤清合锡类散灌肠的作用机理 | 第44-45页 |
| 二、肠涤清合锡类散灌肠中医治疗机理的探讨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9页 |
| 一、结论 | 第47页 |
| 二、创新之处 | 第47页 |
| 三、不足与展望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录 | 第52-58页 |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表 | 第52-53页 |
| 附录二 动物实验设计路线 | 第53-54页 |
| 附录三 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观察表 | 第54-56页 |
| 附录四 动物实验病理图片 | 第56-58页 |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