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3-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2 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4页 |
·汽车外观设计的概念 | 第17-18页 |
·汽车外观设计必须以汽车产品为载体 | 第17-18页 |
·汽车外观设计必须以汽车的形状、图案、色彩为设计对象 | 第18页 |
·汽车外观设计应该适合于工业上应用 | 第18页 |
·汽车外观设计必须富有美感 | 第18页 |
·汽车外观设计应当具备知识产权法规定的授权条件 | 第18页 |
·知识产权的概念 | 第18-20页 |
·知识产权是一种智力活动成果 | 第18-19页 |
·知识产权是一种权利 | 第19页 |
·知识产权是一种财产 | 第19页 |
·知识产权是一种资源 | 第19-20页 |
·知识产权是一种信息 | 第20页 |
·汽车外观设计的分类 | 第20-23页 |
·造型艺术 | 第20-22页 |
·汽车的色彩及外饰艺术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3 国外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制度的现状 | 第24-35页 |
·国外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现状 | 第24-29页 |
·美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现状 | 第24-25页 |
·日本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现状 | 第25-27页 |
·欧盟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现状 | 第27页 |
·国际公约关于汽车外观设计的规定 | 第27-29页 |
·国外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制度现状 | 第29页 |
·国外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管理制度现状 | 第29-33页 |
·德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管理制度现状 | 第29-32页 |
·日本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管理制度现状 | 第32-33页 |
·国外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现状 | 第33-34页 |
·国外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发展现状 | 第33页 |
·国外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4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 第35-58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 第35-38页 |
·我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 | 第35-36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的发展情况 | 第36-38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 第38-47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8-41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 第41-42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自主创新能力国内比较 | 第42-47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纠纷的现状 | 第47-57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纠纷情况 | 第47-51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纠纷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5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制度现状 | 第58-70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现状 | 第58-63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专利法律制度现状 | 第58-62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著作权法律制度现状 | 第62-63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商标法律制度现状 | 第63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制度现状 | 第63-64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行政主体现状 | 第63-64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行政程序现状 | 第64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管理制度现状 | 第64-69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 第64-66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信息管理现状 | 第66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工作机构现状 | 第66-67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保密工作现状 | 第67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归档管理现状 | 第67-68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现状 | 第68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运营现状 | 第68-69页 |
·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现状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6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议 | 第70-91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70-75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专利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70-74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74-75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商标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75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制度的建议 | 第75-78页 |
·引入误导消费者因素判断相似性和相同性 | 第75-77页 |
·导入申请人提交创作部位示意图和说明制度 | 第77页 |
·提高汽车外观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 第77-78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议 | 第78-87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方法的建议 | 第78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议 | 第78-79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工作机构的建议 | 第79-80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保密工作的建议 | 第80-81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归档管理的建议 | 第81-82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的建议 | 第82-85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企业运营机制的建议 | 第85-87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议 | 第87-90页 |
·中介机构是我国汽车外观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的主导者 | 第87-88页 |
·优化我国汽车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议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1页 |
·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附录 | 第95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5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