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1 引言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品牌农业的概念 | 第10-11页 |
| ·我国品牌农业的发展现状 | 第11页 |
| ·我国发展品牌农业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 ·发展品牌农业的现实意义 | 第12页 |
| ·品牌农业对策综述 | 第12-15页 |
| ·理论评述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可行性分析 | 第15-17页 |
| 2. 漯河市品牌农业发展状况 | 第17-22页 |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 ·自然资源评价 | 第17页 |
| ·气候资源 | 第17页 |
| ·土地资源 | 第17页 |
| ·水资源 | 第17页 |
| ·生物资源 | 第17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7-18页 |
| ·漯河市品牌农业发展现状 | 第18-22页 |
| ·漯河市农业品牌基本情况 | 第18页 |
| ·漯河市农业品牌的知名度 | 第18页 |
| ·漯河市品牌农业建设现状 | 第18-22页 |
| 3 漯河市品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困境 | 第22-28页 |
| ·品牌理念相对滞后 | 第22-23页 |
| ·农民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 | 第22页 |
| ·生产者商标意识不强,制约了品牌发展 | 第22-23页 |
| ·部门扶持品牌农业发展氛围不浓,扶持品牌农业发展机制尚未完善 | 第23页 |
| ·规模效益低,品牌利用率低 | 第23-24页 |
| ·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低 | 第23页 |
| ·有名无牌,没有形成合力,缺乏竞争优势 | 第23-24页 |
| ·品牌建设远远滞后于市场监管和社会消费的要求 | 第24页 |
| ·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平衡 | 第24页 |
| ·大部分农副产品工业层次较低 | 第24页 |
| ·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平衡 | 第24页 |
| ·农副产品加工业结构不合理,呈现“一头大,一头弱,中间难”的局面 | 第24页 |
| ·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资力度不够 | 第24-26页 |
| ·农产品的质量有待于提高 | 第24-25页 |
| ·农业生产者素质不高 | 第25页 |
| ·质量监控力量薄 | 第25-26页 |
| ·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平衡 | 第26页 |
| ·龙头企业结构不合理 | 第26页 |
| ·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 第26页 |
| ·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不足 | 第26页 |
|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难以有效地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 | 第26页 |
| ·产品名牌商标少,市场化程度较低 | 第26-28页 |
| ·农产品知名品牌相对较少 | 第26-27页 |
| ·农业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低 | 第27-28页 |
| 4. 漯河市品牌农业发展对策 | 第28-34页 |
| ·转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 | 第28页 |
| ·树立品牌意识和品牌理念 | 第28页 |
| ·注重农产品商标注册,增强商标意识 | 第28页 |
| ·发挥优势,扩大基地规模 | 第28页 |
| ·提高质量,提升产品档次 | 第28-30页 |
| ·实行标准化生产 | 第28-29页 |
| ·加强质量管理,完善农产品质量体系 | 第29-30页 |
| ·发挥特色,培育本地知名品牌 | 第30页 |
| ·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夯实品牌农业发展的基础 | 第30页 |
| ·促进生产与农业品牌建设的有机融合 | 第30页 |
| ·积极培植载体,奠定品牌基础 | 第30-32页 |
|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 第30-31页 |
| ·积极培育农产品专业市场 | 第31-32页 |
| ·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 | 第32页 |
| ·加强宣传,发挥品牌效应 | 第32页 |
| ·进行媒体宣传 | 第32页 |
| ·进行展会宣传 | 第32页 |
| ·进行流通宣传 | 第32页 |
| ·科技兴农,提高技术含量 | 第32-33页 |
|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 第32页 |
|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 | 第32-33页 |
| ·加大农业品牌培育与扶持力度 | 第33-34页 |
| ·加大政策扶持,合力占领市场 | 第33页 |
| ·真正搞好服务 | 第33页 |
| ·严格依法保护 | 第33-34页 |
| 5 结论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英文摘要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