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第13-17页 |
1 绪论 | 第17-27页 |
·羟胺与硫酸羟胺简介 | 第17-18页 |
·羟胺盐主要工业生产方法 | 第18-20页 |
·一氧化氮催化还原法 | 第18页 |
·硝基烷烃水解法 | 第18-19页 |
·硝酸根离子还原法 | 第19页 |
·Rasching合成法 | 第19-20页 |
·从Raschig液中分离羟胺盐工艺综述 | 第20-22页 |
·肟转化法 | 第20-21页 |
·甲醇溶析法 | 第21-22页 |
·离子交换萃取法 | 第22页 |
·本文工作意义及内容 | 第22-24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4-27页 |
2 多元校正滴定算法改进及其在分析Raschig液中多种离子的应用 | 第27-46页 |
·前言 | 第27-28页 |
·多元校正电位滴定中的化学计量学算法 | 第28-34页 |
·多元校正滴定波谱 | 第28-30页 |
·偏最小二乘法(PLS) | 第30-32页 |
·基于移动窗口的最佳变量选择新算法 | 第32-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4页 |
·实验步骤 | 第34-35页 |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校正集设计 | 第35-37页 |
·常规偏最小二乘法(PLS)的最佳主成分数选择 | 第37-38页 |
·新移动窗口算法用于最佳变量选择 | 第38-40页 |
·预测未知溶液浓度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3 Raschig液/氨化D2EHPA/煤油体系离子交换平衡数据测定与模型 | 第46-67页 |
·前言 | 第46-47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7-53页 |
·离子交换萃取平衡方程 | 第47-49页 |
·基于Pitzer方程的离子活度系数比关联模型 | 第49-53页 |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3页 |
·实验步骤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萃取平衡数据 | 第54-62页 |
·模型参数回归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4 基于Eyring理论的新单参数溶液黏度模型 | 第67-113页 |
·前言 | 第67-68页 |
·基于Eyring和Flory-Huggins理论的新黏度模型 | 第68-72页 |
·新模型关联性能考察 | 第72-100页 |
·烷烃-烷烃二元混合物 | 第72-78页 |
·其它有机分子-有机分子二元体系 | 第78-97页 |
·离子液体-有机分子二元体系 | 第97-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02-113页 |
5 磷酸酯类二元萃取体系黏度测定及模型应用 | 第113-149页 |
·前言 | 第113页 |
·中性磷酸酯类萃取体系重要性及其黏度测定进展 | 第113-115页 |
·实验与方法 | 第115-120页 |
·实验材料与溶液配制 | 第115-116页 |
·密度瓶测定方法 | 第116-117页 |
·黏度计测定方法及原理 | 第117-120页 |
·结果与溶液过量性质讨论 | 第120-136页 |
·氨化二(2-乙基己基)磷酸+磷酸三辛酯+煤油体系 | 第120-121页 |
·磷酸三辛酯+环己烷、正己烷体系 | 第121-129页 |
·磷酸三丁酯+环己烷、正庚烷体系 | 第129-136页 |
·新单参数关联模型的应用 | 第136-138页 |
·基于UNIFAC-Visco基团贡献法的预测模型开发 | 第138-143页 |
·UNIFAC-Visco基团贡献法 | 第138-140页 |
·新基团定义及二元作用参数回归 | 第140-143页 |
·结论 | 第143-14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45-149页 |
6 硫酸羟胺+硫酸铵电解质溶液密度、黏度测定与计算 | 第149-165页 |
·前言 | 第149-150页 |
·实验与方法 | 第150-151页 |
·实验材料与溶液配制 | 第150页 |
·密度计测定方法及原理 | 第150-151页 |
·黏度测定 | 第1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51-161页 |
·硫酸羟胺+H_2O体系密度 | 第151-155页 |
·硫酸羟胺+硫酸铵+H_2O体系密度 | 第155-157页 |
·硫酸羟胺+H_2O体系黏度 | 第157-160页 |
·硫酸羟胺+硫酸铵+H_2O体系黏度 | 第160-161页 |
·结论 | 第161-163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63-165页 |
7 总结 | 第165-169页 |
附录1:Matlab源程序 | 第169-175页 |
作者简历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