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3页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3-19页 |
·临床资料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价 | 第14页 |
·血样采集 | 第14-15页 |
·血浆sOX40L 含量的测定 | 第15-16页 |
·超敏 C(hs-CRP)反应蛋白的测定 | 第16页 |
·生化及其他指标指标测定方法 | 第16页 |
·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 | 第16-17页 |
·使用的仪器及设备 | 第17页 |
·替罗非班来源与使用方法 | 第17-18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8-19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9-29页 |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第19页 |
·冠脉造影结果 | 第19-20页 |
·sOX40L 与冠心病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 积分的关系 | 第20-23页 |
·sOX40L含量与hs-CRP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 | 第23-25页 |
·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性 | 第25页 |
·stent、替罗非班治疗后sOX40L含量的变化 | 第25-26页 |
·stent、替罗非班治疗后心肌应变率的变化 | 第26-2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9-34页 |
·sOX40L含量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 第29-30页 |
·sOX40L含量与hs-CRP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 | 第30-31页 |
·Stent、替罗非班治疗后sOX40L含量的变化和意义 | 第31-32页 |
·Stent、替罗非班治疗前后心肌应变率的变化和意义 | 第32页 |
·替罗非班使用方法与临床效果 | 第32-34页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4页 |
·展望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附录A 图片 | 第40-42页 |
综述 | 第42-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