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引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死亡写作的动因 | 第8-13页 |
一、童年经验 | 第8-9页 |
二、文革记忆 | 第9-11页 |
三、时代影响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死亡模式 | 第13-21页 |
一、生存绝望后的自我毁灭 | 第13-16页 |
二、暴力狂欢的牺牲品 | 第16-18页 |
三、偶然事件导致的死亡和失踪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死亡特征 | 第21-31页 |
一、意象标识 | 第21-26页 |
二、伦理色彩 | 第26-31页 |
第四章 死亡书写的意义和局限 | 第31-37页 |
一、 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涵 | 第31-32页 |
二、揭示了人性恶的主题 | 第32-34页 |
三、成就了唯美颓废的美学追求 | 第34-35页 |
四、死亡书写的局限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