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枢纽站设施仿真建模及设施能力适应性分析
提要 | 第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行人流与设施相互影响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设施能力适应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小结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2章 行人流基本理论 | 第15-23页 |
·个体行人交通特性 | 第15-17页 |
·行人步频与步幅 | 第15-16页 |
·行人步速特征 | 第16页 |
·行人空间需求 | 第16-17页 |
·群体行人交通特性 | 第17-22页 |
·群体行人交通特性的基本参数 | 第17-19页 |
·行人流三参数间相互影响关系 | 第19-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地铁枢纽站设施分析 | 第23-35页 |
·地铁枢纽站设施分类 | 第23页 |
·各类设施功能及其行人行为分析 | 第23-29页 |
·行人步行设施 | 第23-27页 |
·交通服务类设施 | 第27-28页 |
·辅助类服务设施 | 第28-29页 |
·链接类设施 | 第29页 |
·各类设施的设施能力测度方法 | 第29-33页 |
·行人步行设施 | 第29-32页 |
·交通服务类设施 | 第32页 |
·辅助服务类设施 | 第32页 |
·链接类设施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地铁枢纽站设施能力适应性分析 | 第35-43页 |
·地铁枢纽站设施能力适应性基本概念 | 第35页 |
·客流及设施服务状态特性分析 | 第35-37页 |
·地铁枢纽站客流特性 | 第35-36页 |
·地铁枢纽站设施服务状态特性 | 第36-37页 |
·适应性分析指标 | 第37-41页 |
·单一设施能力与客流的适应性分析指标 | 第37-39页 |
·整体设施能力适应性分析指标及其权重 | 第39-41页 |
·提高设施能力适应性的途径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地铁枢纽站设施的概念建模和仿真建模 | 第43-65页 |
·基于本体建模方法的地铁枢纽站内部设施概念建模 | 第43-53页 |
·设施概念建模 | 第43-45页 |
·设施概念模型的信息交互关系 | 第45-46页 |
·设施概念模型的参数确定 | 第46-48页 |
·基于Z语言的设施概念模型形式化表达 | 第48-53页 |
·基于ARENA的地铁枢纽站内部设施仿真建模 | 第53-62页 |
·仿真建模目的 | 第53页 |
·仿真建模步骤 | 第53-54页 |
·仿真模型实现 | 第54-62页 |
·仿真模型验证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6章 西直门地铁枢纽站设施能力适应性分析 | 第65-99页 |
·西直门地铁枢纽站的数据采集 | 第65-78页 |
·数据采集的目的 | 第65页 |
·西直门地铁枢纽站行人流特性分析 | 第65-72页 |
·西直门地铁枢纽站设施分布及其客流量特征分析 | 第72-75页 |
·西直门地铁枢纽站设施能力确定 | 第75-78页 |
·西直门地铁枢纽站设施概念模型和仿真模型 | 第78-88页 |
·设施概念模型 | 第78-81页 |
·设施Arena仿真模型 | 第81-87页 |
·设施Arena仿真模型验证 | 第87-88页 |
·现有方案仿真结果分析 | 第88-93页 |
·单一设施适应性分析 | 第88-91页 |
·整体适应性分析 | 第91-93页 |
·改进方案仿真结果分析 | 第93-98页 |
·改进方案实施内容 | 第93-94页 |
·个体适应性分析 | 第94-96页 |
·整体适应性分析 | 第96-98页 |
·改进前后对比分析 | 第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7章 论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99-103页 |
·论文结论 | 第99-101页 |
·研究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和科研工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摘要 | 第109-111页 |
Abstract | 第111-114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