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视角与内容 | 第8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8-9页 |
·城市特色的概念 | 第8-9页 |
·水系 | 第9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9-12页 |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第12-22页 |
·国内外城市特色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国外城市特色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国内城市特色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城市特色的构成研究 | 第16-18页 |
·天津水系的基础研究 | 第18-22页 |
·海岸线形成 | 第18-19页 |
·海河流域河道的形成 | 第19-20页 |
·海河流域洼淀的形成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城市水系与城市特色 | 第22-27页 |
·水系对城市特色的决定性作用 | 第22页 |
·水系的衰败与城市特色的丧失 | 第22-23页 |
·水系的改善与城市特色的提升 | 第23-25页 |
·水系的再生与城市特色的重塑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城市水系与天津城市特色 | 第27-49页 |
·水系与天津城市建城特色 | 第27-30页 |
·水系与天津城市自然环境特色 | 第30-32页 |
·水系与天津城市自然环境特色中的有形要素的关系 | 第30-31页 |
·水系与天津城市自然环境特色中的无形要素的关系 | 第31-32页 |
·城市水系与城市空间风貌特色 | 第32-44页 |
·天津城市形态格局特色 | 第32-36页 |
·城市道路系统 | 第36-37页 |
·建筑与构筑物 | 第37-42页 |
·景观与绿化 | 第42-44页 |
·水系与城市社会文化特色 | 第44-49页 |
·水系与天津社会文化的历史演变 | 第44-45页 |
·水系与天津地方语言 | 第45-46页 |
·水系与天津宗教信仰 | 第46-47页 |
·水系与天津风俗习惯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天津城市水系变迁对天津城市特色的影响 | 第49-62页 |
·天津城市水系变迁历程 | 第49-58页 |
·海岸线变迁 | 第49-50页 |
·河道及湿地变迁 | 第50-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水系衰退对天津城市特色的影响 | 第58-60页 |
·水系衰退对城市自然环境特色的影响 | 第58-59页 |
·水系衰退对城市空间风貌特色的影响 | 第59页 |
·水系衰退对城市社会文化特色的影响 | 第59-60页 |
·天津水系重塑对天津城市特色的影响——2003 年海河改造事件 | 第60-62页 |
·总体概况 | 第60页 |
·主要影响 | 第60-62页 |
第六章 基于水系要素的天津城市特色塑造方法研究 | 第62-90页 |
·总体原则 | 第62-63页 |
·生态可持续原则 | 第62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62页 |
·地方性原则 | 第62-63页 |
·场所人性化原则 | 第63页 |
·文化延续性原则 | 第63页 |
·基于水系要素的城市特色塑造策略 | 第63-68页 |
·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特色塑造内容及策略 | 第63-66页 |
·城市设计及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特色塑造策略 | 第66-67页 |
·滨水景观规划层面的城市特色塑造策略 | 第67-68页 |
·基于水系要素的天津城市总体特色塑造 | 第68-71页 |
·基于水系要素的市域城市特色塑造 | 第68-69页 |
·基于水系要素的中心城区城市特色塑造 | 第69-70页 |
·城市滨海特色带岸线利用 | 第70-71页 |
·基于水系要素的天津老城区城市特色塑造方法研究 | 第71-76页 |
·西沽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研究 | 第71-72页 |
·西沽及其周边地区的现状分析 | 第72-73页 |
·西沽及其周边地区的规划总结 | 第73-76页 |
·基于水系要素的天津新区城市特色塑造方法研究 | 第76-87页 |
·中新生态城概况 | 第76-78页 |
·基于水系要素的中新生态城城市特色塑造的优势与挑战 | 第78-79页 |
·总体规划及城市特色定位 | 第79-80页 |
·水系规划 | 第80-82页 |
·城市设计 | 第82-87页 |
·规划实施与管理 | 第87-90页 |
·水系统管理 | 第87-88页 |
·水系修复 | 第88-89页 |
·城市特色传播 | 第89-90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90-93页 |
·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研究不足 | 第91-92页 |
·研究对象局限 | 第91页 |
·研究视角局限 | 第91页 |
·与相关研究的联系不足 | 第91-92页 |
·研究展望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