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P2P流媒体相关技术概述 | 第14-28页 |
·P2P技术与原理 | 第14-22页 |
·P2P技术的概念 | 第14页 |
·P2P网络和传统网络的区别 | 第14-16页 |
·P2P网络中的拓扑结构研究 | 第16-18页 |
·应用层组播与IP组播的比较 | 第18-20页 |
·P2P网络的基础——搜索和路由算法 | 第20-21页 |
·P2P技术的应用 | 第21-22页 |
·流媒体技术 | 第22-26页 |
·流媒体的基本概念 | 第22页 |
·流媒体系统的组成 | 第22-23页 |
·流媒体技术的实现环节 | 第23页 |
·流媒体的发布方式 | 第23-24页 |
·流媒体传输技术以及常见的传输协议 | 第24-25页 |
·流媒体文件的格式 | 第25页 |
·流媒体技术的应用 | 第25-26页 |
·基于P2P的流媒体技术 | 第26-27页 |
·P2P流媒体直播技术 | 第26页 |
·P2P直播的特点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基于P2P的流媒体直播系统总体设计 | 第28-57页 |
·P2P流媒体直播系统方案设计 | 第28-37页 |
·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原理介绍 | 第29-30页 |
·系统基本框架设计 | 第30-32页 |
·系统的运作过程 | 第32-34页 |
·系统P2P网络应用层协议设计 | 第34-37页 |
·应用层多播树相关算法研究与设计 | 第37-44页 |
·应用层组播中的关键技术 | 第37-39页 |
·基于P2P的可靠应用层组播树生成算法设计 | 第39-44页 |
·算法性能分析 | 第44页 |
·基于节点传输能力的流媒体数据调度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 第44-48页 |
·节点传输能力的计算 | 第45-46页 |
·基于推模式的流媒体数据调度算法 | 第46-48页 |
·NAT穿透技术研究 | 第48-56页 |
·NAT的作用 | 第48-49页 |
·NAT对P2P应用的影响 | 第49-50页 |
·NAT的类型 | 第50-52页 |
·现有的NAT穿越方法及其优缺点 | 第52-53页 |
·基于TCP协议的P2P直播系统NAT穿越模型的设计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基于P2P的流媒体直播系统模块分析及实现 | 第57-76页 |
·流媒体编码器模块 | 第58-61页 |
·视频采集数据结构的定义 | 第59-61页 |
·编码器主要函数设计 | 第61页 |
·频道组织与管理模块 | 第61-68页 |
·频道数据获取 | 第61-63页 |
·ASF文件解析模块 | 第63-64页 |
·频道缓存管理 | 第64-65页 |
·频道播放 | 第65-67页 |
·频道中继 | 第67-68页 |
·节点组织与管理模块 | 第68-74页 |
·节点相关类的设计 | 第68-69页 |
·节点加入 | 第69页 |
·节点退出 | 第69-70页 |
·心跳检测机制 | 第70-74页 |
·网络与数据传输管理模块 | 第74-75页 |
·索引管理子模块 | 第74页 |
·媒体数据传输子模块 | 第74-75页 |
·NAT穿透子模块 | 第75页 |
·质量监控模块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系统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76-82页 |
·系统测试环境的建立 | 第76页 |
·流媒体编码器的运行效果 | 第76-78页 |
·P2P直播系统Peer的运行效果 | 第78-80页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总结 | 第82-83页 |
·未来的工作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