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对居间人法律制度的研究 | 第12-13页 |
·对期货居间人监管问题的研究 | 第13-14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4 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期货居间人的基本问题及相关概念 | 第17-26页 |
1 期货居间人制度提出的法律基础 | 第17-18页 |
·《合同法》 | 第17页 |
·《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 第17-18页 |
2 期货居间法律关系分析 | 第18-22页 |
·一般居间合同的法律特征 | 第18-20页 |
·居间法律关系与委托代理、行纪法律关系的区别 | 第20-21页 |
·期货居间法律关系的特点 | 第21-22页 |
3 期货居间活动中涉及的几个重要关系 | 第22-26页 |
·期货居间人与客户代理人的关系 | 第22-23页 |
·期货居间人与期货经纪公司、期货经纪从业人员的关系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期货交易居间人的历史和现状 | 第26-32页 |
1 期货居间人的产生 | 第26-27页 |
2 期货居间人的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3 期货市场的各种经纪关系 | 第29-31页 |
4 期货居间人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期货居间人存在或引发的突出问题 | 第32-38页 |
1 期货居间人引发的交易风险类型 | 第34-35页 |
2 期货居间人转化为期货客户代理人引发的风险类型 | 第35-38页 |
·下单阶段引发的期货交易风险 | 第35-36页 |
·竞价阶段引发的期货交易风险 | 第36页 |
·结算阶段引发的期货交易风险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境外期货居间人监管的经验和借鉴 | 第38-47页 |
1 境外主要的居间经纪制度 | 第38-43页 |
·美国期货介绍经纪人制度 | 第38-40页 |
·台湾地区期货市场交易辅助人制度 | 第40-41页 |
·香港地区的核准介绍代理人制度 | 第41-42页 |
·境外期货居间人监管的共同特点 | 第42-43页 |
2 境外居间人监管制度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 第43-47页 |
·加强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维护交易安全 | 第43-44页 |
·注重权利义务的对等性 | 第44-45页 |
·兼顾市场效率与监管成本 | 第45-47页 |
第六章 我国期货居间人的监管模式和具体措施 | 第47-57页 |
1 期货居间人问题的实质 | 第47-49页 |
·居间人引发问题中,居间人身份的转换是基本缘由 | 第47-48页 |
·居间人引发问题中,各方利益冲突的解决是核心 | 第48页 |
·居间人引发问题中,监管不足是关键因素 | 第48-49页 |
2 我国期货居间人监管模式的选择 | 第49-51页 |
·两种基本模式 | 第49页 |
·任何单一模式都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 第49-50页 |
·我国宜建立市场调节与行政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 | 第50-51页 |
3 我国期货居间人监管的具体措施 | 第51-57页 |
·研究制定期货居间人管理办法 | 第52页 |
·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及一系列配套的文件 | 第52-54页 |
·实施担保金制度及后续监管制度 | 第54-55页 |
·加强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 | 第55-56页 |
·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制度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