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互花米草对河口盐沼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上海崇明东滩实例研究

目录第1-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2页
前言第12-37页
 1 植物入侵对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2-21页
   ·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第12页
   ·生态系统氮循环与生物入侵研究第12-14页
   ·植物入侵对氮循环影响的样式与机制第14-20页
   ·未来研究热点第20-21页
 2 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第21-33页
   ·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的提出第21-25页
   ·生态系统工程师的类型及其概念模型第25-27页
   ·生态系统工程师研究展望第27-31页
   ·入侵工程师概念第31-33页
 3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及意义第33-37页
第一章 研究地概况、野外样地与移栽体系设置第37-49页
   ·长江口典型盐沼湿地:崇明东滩第37-46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37-38页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38-39页
     ·土著植物群落第39-40页
     ·入侵种互花米草第40-46页
   ·野外样地的设置与移栽体系的建立第46-49页
     ·野外样地的设置第46-48页
     ·移栽体系的建立第48-49页
第二章 互花米草对氮循环的影响——土壤无机氮库与总氮库及植物地上氮库第49-77页
   ·材料与方法第49-54页
     ·植物样品收集与处理第49页
     ·土壤样品的收集与处理第49-50页
     ·土壤样品无机氮浓度测定第50-52页
     ·土壤与植物样品总碳氮浓度测定第52-53页
     ·统计分析第53-54页
   ·实验结果第54-66页
     ·野外群落中的土壤与植物碳、氮库第55-56页
       ·野外群落中的土壤无机氮库第55页
       ·野外群落中的土壤总氮库与总碳库第55-56页
       ·野外群落中的植物地上总氮库与总碳库第56页
     ·移栽群落中的土壤与植物碳、氮库第56-66页
       ·移栽群落中的土壤无机氮库第56-61页
       ·移栽土壤总氮库与总碳库第61页
       ·移栽植物总氮库与总碳库第61-66页
     ·野外观测与移栽实验土壤与植物碳、氮库结果的差异第66页
   ·讨论第66-77页
     ·野外与移栽实验结果差异表明潮汐过程是互花米草影响氮库的重要原因第66-69页
     ·互花米草在不同地点造成土壤氮库上升的机制是不同的第69-72页
     ·中美研究案例比较显示地理位置不同导致土壤氮库上升机制不同第72-73页
     ·入侵工程师效应改变氮循环的进一步验证运用整合分析的响应比例法第73-77页
第三章 互花米草增加土壤无机氮库的机制—矿化作用与潮汐交换第77-92页
   ·材料与方法第77-80页
     ·原位与交换土柱实验设置第77-78页
     ·大潮潮水与土壤无机氮交换的原位测定第78-79页
     ·统计分析第79-80页
   ·实验结果第80-85页
     ·互花米草与芦苇群落中原位与交换土柱的无机氮增量第80-83页
     ·大潮期间潮水与土壤的无机氮交换量第83-85页
   ·讨论第85-92页
     ·潮汐外源输入重要性第85-89页
     ·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与入侵造成碳氮累积的理论框架整合第89-92页
第四章 互花米草升高土壤总碳氮库的机制研究—促淤作用与凋落物降解第92-110页
   ·材料与方法第92-94页
     ·测定淤积量的埋瓶法与埋板法第92页
     ·淹水时间与相对高程测定第92-93页
     ·空地凋落物添加实验第93页
     ·统计分析第93-94页
   ·实验结果第94-100页
     ·埋瓶法与埋板法测定的群落内淤积量第94-99页
     ·淹水时间与相对高程第99-100页
     ·凋落物添加对空地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第100页
   ·讨论第100-110页
     ·互花米草促淤效应与微地形的影响第100-104页
     ·植物群落间淤积量差异造成土壤碳氮库改变第104-105页
     ·凋落物固氮并非互花米草改变东滩氮库主要原因第105-108页
     ·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与植物入侵产生的氮循环佯谬第108-110页
第五章 土壤氮循环改变对互花米草自身扩张的反馈作用第110-143页
   ·材料与方法第110-115页
     ·硝酸盐还原酶活性的活体法测定第110-111页
     ·野外与移栽群落植物生长特征与土壤性质的测定第111-114页
     ·野外群落植物生长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多元回归与PCA分析第114-115页
   ·实验结果第115-131页
     ·叶的硝酸盐还原酶活性第115-116页
     ·野外与移栽群落中的植物生长特征与土壤性质第116-128页
     ·野外群落植物生长特征与土壤性质多元回归和PCA分析结果第128-131页
   ·讨论第131-143页
     ·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对互花米草扩张的影响第131-133页
     ·异速生长关系中体现的互花米草生长优势第133-135页
     ·野外、移栽群落间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性质结果的差异及互花米草降低土壤盐度的后果第135-136页
     ·互花米草的入侵工程师效应与入侵过程中的正-负反馈转换第136-139页
     ·互花米草对生境的改造与盐沼的群落分带与演替机制第139-141页
     ·从引种互花米草的生态学影响来理解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与生态工程学的整合第141-14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43-147页
   ·结论第143-145页
   ·展望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8页
附录1 第一章表格引用文献第158-162页
附录2 综述:从生态系统水平诠释"生物入侵"和"入侵种"的定义——兼论入侵机制的理论架构第162-177页
 1. 入侵生态学中"生物入侵"与"入侵种"定义的演变第162-164页
 2. "生物入侵"与"入侵种"定义的生态系统水平诠释第164-169页
 3. 从生态系统水平构建入侵机制的理论框架第169-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7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第177-178页
致谢第178-180页
彩图图版第180-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业资本非控制股权投资研究--基于市场影响力模型的视角
下一篇:分泌信号肽介导异源蛋白在酵母中分泌表达的研究及K1HAP1基因在乳酸克鲁维酵母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