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30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 二、私营经济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 三、学术史回顾 | 第16-27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 四、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7-30页 | 
| (一) 写作思路 | 第27-28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 (三) 创新和不足 | 第28-30页 | 
| 第一章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 | 第30-55页 |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私有制理论 | 第30-36页 | 
| ·马克思主义私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1-34页 | 
| ·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私有制理论 | 第34-36页 |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私有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36-41页 | 
|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 第36-37页 | 
| ·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构想 | 第37-41页 |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私有制理论的中国化 | 第41-55页 | 
| ·马克思主义私有制理论中国化的早期探索(1921-1952) | 第42-47页 | 
| ·马克思主义私有制理论中国化的曲折行进(1953-1976) | 第47-55页 | 
| 第二章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萌生:“默许”阶段(1978-1986) | 第55-77页 | 
| 第一节 “默许”阶段的时代背景 | 第55-69页 | 
| ·日渐宽松的国内政治形势 | 第55-60页 | 
| ·发生巨变的国内经济形势 | 第60-67页 | 
| ·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 | 第67-69页 | 
| 第二节 “默许”阶段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演进 | 第69-74页 | 
|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默许”政策的理论先导 | 第69-70页 | 
| ·个体经济是必要补充:“默许”政策的前奏 | 第70-71页 | 
| ·“看一看”:“默许”政策的确立 | 第71-74页 | 
| 第三节 “默许”阶段党的私营经济政策评析 | 第74-77页 | 
| 第三章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初步形成:“补充论”阶段(1987-1991) | 第77-99页 | 
| 第一节 “补充论”的形成(1987-1988) | 第77-88页 | 
| ·“补充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77-84页 | 
| ·“补充论”形成的过程 | 第84-88页 | 
| 第二节 “补充论”的曲折发展(1989-1991) | 第88-96页 | 
| ·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 | 第88-91页 | 
| ·曲折中发展的私营经济政策 | 第91-96页 | 
| 第三节 “补充论”阶段党的私营经济政策评析 | 第96-99页 | 
| 第四章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重大突破:“组成部分论”阶段(1992-2002) | 第99-124页 | 
| 第一节 “组成部分论”阶段的时代特征 | 第99-108页 | 
| ·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 | 第99-101页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 第101-103页 | 
| ·问一问姓“公”还是姓“私” | 第103-105页 | 
| ·惊现“当代包身工” | 第105-106页 | 
| ·香港回归的重大影响 | 第106-108页 | 
| 第二节 “组成部分论”阶段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重大突破 | 第108-120页 | 
| ·冲破“社”与“资”、“公”与“私”的樊篱 | 第109-112页 | 
| ·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 第112-113页 | 
| ·“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者” | 第113-117页 | 
| ·“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 第117-120页 | 
| 第三节 “组成部分论”阶段党的私营经济政策评析 | 第120-124页 | 
| 第五章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重要创新:“平等论”阶段(2003年至今) | 第124-145页 | 
| 第一节 新世纪呼唤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新发展 | 第124-136页 |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 第124-127页 | 
| ·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遭遇瓶颈 | 第127-131页 | 
| ·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 第131-134页 | 
| ·入世带来的巨大影响 | 第134-136页 | 
| 第二节 “平等论”阶段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历史性跨越 | 第136-142页 | 
| ·消除体制性障碍,保护私有财产权 | 第136-138页 | 
| ·“非公经济36条” | 第138-140页 | 
| ·平等保护物权,统一税率 | 第140-141页 | 
| ·“两个平等”理论 | 第141-142页 | 
| 第三节 “平等论”阶段党的私营经济政策评析 | 第142-145页 | 
| 第六章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思考 | 第145-161页 | 
| 第一节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动因 | 第145-154页 | 
|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理论动因 | 第145-148页 | 
|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现实动因 | 第148-154页 | 
| 第二节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启示 | 第154-161页 | 
|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私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155-156页 | 
|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是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 | 第156-157页 | 
|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是党应时势、顺民心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 第157-158页 | 
| ·新时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推动了私营经济的发展 | 第158-1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1-169页 | 
| 一、文献类 | 第161-162页 | 
| 二、著作类 | 第162-166页 | 
| 三、文章类 | 第166-168页 | 
| 四、外文类 | 第168-169页 | 
| 致谢 | 第169-170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