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基催化剂催化油脂和脂肪酸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2-30页 |
·生物柴油的主要特性 | 第12-15页 |
·生物柴油的燃料特性 | 第12-13页 |
·生物柴油的环境特性 | 第13-15页 |
·发展生物柴油的意义 | 第15-16页 |
·能源储备意义 | 第15页 |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第15页 |
·环保意义 | 第15-16页 |
·生物柴油的发展 | 第16-19页 |
·生物柴油的发展历史 | 第16-18页 |
·国内外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进展 | 第19-28页 |
·碱催化酯交换 | 第20-22页 |
·均相酸催化酯交换及酯化 | 第22-23页 |
·非均相酸催化酯交换及酯化 | 第23-28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8-29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试剂和药品 | 第30页 |
·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分析方法 | 第31-36页 |
·原料油指标分析 | 第31-33页 |
·脂肪酸甲酯分析方法及得率计算 | 第33-35页 |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35页 |
·油-醇酯化、酯交换反应体系条件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大豆油甲醇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 | 第36-50页 |
·催化剂筛选 | 第36页 |
·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酯交换工艺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7-40页 |
·反应温度 | 第37-38页 |
·醇油摩尔比 | 第38页 |
·催化剂用量 | 第38-39页 |
·反应时间 | 第39-40页 |
·原料油水分、游离脂肪酸含量对甲酯得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催化剂稳定性及失活/再生原因分析 | 第41-42页 |
·催化剂表征分析 | 第42-48页 |
·BET比表面分析 | 第42-43页 |
·TG-DTA分析 | 第43-44页 |
·XRD分析 | 第44-45页 |
·SEM分析 | 第45-46页 |
·吡啶红外吸附分析 | 第46-48页 |
·金属氧化物复合改性对MoO_3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油酸甲醇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 | 第50-59页 |
·油酸甲醇酯化反应单因素实验 | 第50-52页 |
·反应温度 | 第50-51页 |
·催化剂用量 | 第51页 |
·醇油摩尔比 | 第51-52页 |
·反应时间 | 第52页 |
·MoO_3催化油酸甲醇酯化反应流失原因探讨 | 第52-55页 |
·金属氧化物参杂改性对MoO_3催化剂流失的抑制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蓖麻油甲醇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 | 第59-67页 |
·催化剂筛选 | 第60页 |
·催化剂制备条件甲酯得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仲钨酸铵掺杂量对催化剂活性影响 | 第60-61页 |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影响 | 第61页 |
·蓖麻油-甲醇酯交换反应工艺条件 | 第61-63页 |
·反应时间对蓖麻油甲酯化得率影响 | 第61-62页 |
·反应温度对蓖麻油甲酯化得率影响 | 第62页 |
·催化剂用量对蓖麻油甲酯化得率影响 | 第62-63页 |
·醇油质量比对蓖麻油甲酯化得率影响 | 第63页 |
·原料水分及脂肪酸含量对甲酯得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催化剂稳定性及再生实验 | 第64-65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65-66页 |
·BET比表面分析 | 第65-66页 |
·XRD分析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页 |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