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次贷危机背景下商业5银行信贷风险的再认识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次贷危机爆发的起因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 第12-15页 |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 第12-13页 |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次贷危机中银行所暴露出的信贷风险 | 第15-17页 |
一、信贷风险的内涵 | 第15-17页 |
二、此次信贷危机中银行所暴露出的信贷风险的相关问题 | 第17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机制的法律分析 | 第18-30页 |
第一节 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的不完善 | 第18-19页 |
一、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开放度较低 | 第18页 |
二、外部的监管政策和导向效果不佳 | 第18-19页 |
三、缺少外部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和约束 | 第19页 |
四、我国尚未形成银行家的市场 | 第19页 |
第二节 银行内部控制监管的法律问题 | 第19-22页 |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监管法律的发展 | 第19-22页 |
二、我国银行内控制度监管法律的不足 | 第22页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与不足 | 第22-27页 |
一、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 | 第22-24页 |
二、银行内部制衡的严重缺失 | 第24-27页 |
第四节 银行外部监督和管理的严重缺失 | 第27-30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30页 |
第三章 国外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法制及其借鉴 | 第30-40页 |
第一节 国际其他银行在公司治理上的经验 | 第30-35页 |
一、德国银行模式 | 第31-32页 |
二、美国银行模式 | 第32-33页 |
三、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比较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国际上其他大银行授信模式的特点 | 第35-37页 |
一、集中控制 | 第35页 |
二、审贷环节少,审批分离 | 第35页 |
三、提倡授信个人审批制 | 第35-36页 |
四、授权清晰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各国银行监管法制体系的发展趋势 | 第37-40页 |
一、各国银行监管法制体系的早期发展 | 第37-38页 |
二、主要发达国家监管机制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 第38-39页 |
三、不同国家之间银行监督法制的趋同化 | 第39页 |
四、银行监管国际化成为一种趋势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0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法制体系的完善 | 第40-56页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 第41-47页 |
一、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 | 第42-43页 |
二、完善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存款人的约束力 | 第43-44页 |
三、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而解决"内部控制人"的问题 | 第44-46页 |
四、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法律体系的完善 | 第47-49页 |
一、首先是在立法层次上的提高 | 第48页 |
二、立法主体的统一 | 第48页 |
三、完善监管法律中对于责任人的处罚措施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体制的完善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加快商业银行金融安全网的建设 | 第50-54页 |
一、政府部门的监管 | 第51-52页 |
二、完善社会监管 | 第52-53页 |
三、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 第53-54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