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8页 |
英文略缩语表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9-33页 |
第一节 中医复杂干预与疗效综合评价 | 第19-26页 |
1 中医复杂干预使疗效评价个体"复杂化" | 第19-20页 |
2 中医疗效评价是对复杂干预过程的综合评价 | 第20-21页 |
3 综合评价技术概况及应用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思考 | 第2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法研究中医疗效综合评价 | 第26-33页 |
1 DEA特点和优势 | 第26-28页 |
2 DEA适用于中医复杂干预的多指标综合评价 | 第28-29页 |
3 DEA用于中医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初探 | 第29-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综合方案疗效评价 | 第33-69页 |
第一节 中医综合方案的单指标疗效评价研究 | 第34-54页 |
病例选择 | 第34-39页 |
1 研究对象、抽样方法、随机化方法的实施 | 第34-35页 |
2 诊断标准 | 第35-38页 |
3 纳入标准 | 第38页 |
4 排除标准 | 第38页 |
5 退出标准 | 第38页 |
6 脱落与剔除标准 | 第38-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4页 |
1 临床试验设计类型 | 第39页 |
2 试验分组 | 第39页 |
3 治疗方案 | 第39-41页 |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41-42页 |
5 方案研究的质量控制 | 第42-43页 |
6 统计方法 | 第43-44页 |
结果 | 第44-50页 |
1 一般情况 | 第44-46页 |
2 治疗前后疗效指标改善情况 | 第46-50页 |
讨论 | 第50-53页 |
1 中医综合治疗在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 第50-51页 |
2 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适用于中医复杂干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价 | 第51-52页 |
3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的单指标疗效评价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第二节 中医综合方案的DEA综合评价研究 | 第54-69页 |
病例选择 | 第54-55页 |
1 研究对象 | 第54页 |
2 治疗方案 | 第54页 |
3 研究分组 | 第54-55页 |
4 评价指标 | 第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60页 |
1 指标选取与DEA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5-56页 |
2 DEA模型的选择 | 第56-59页 |
3 统计方法 | 第59-60页 |
结果 | 第60-63页 |
1 中医综合方案的投入-产出指标总体状况 | 第60-61页 |
2 中医综合方案的效率值分析 | 第61页 |
3 中医综合方案的松弛变量分析 | 第61-63页 |
讨论 | 第63-67页 |
1 综合评价是中医疗效评价的重要发展方向 | 第63-64页 |
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几个概念 | 第64-66页 |
3 DEA评价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综合方案的有效性 | 第66-67页 |
4 DEA应用于中医疗效综合评价的可能优势分析 | 第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第三章 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不同中医方案疗效评价 | 第69-88页 |
第一节 不同中医方案的单指标疗效评价研究 | 第70-79页 |
病例选择 | 第70-71页 |
1 病例来源 | 第70页 |
2 纳入标准 | 第70页 |
3 排除标准 | 第70页 |
4 退出标准 | 第70页 |
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第70-71页 |
试验方法 | 第71-72页 |
1 试验分组 | 第71页 |
2 治疗方案 | 第71页 |
3 评价指标 | 第71-72页 |
4 统计方法 | 第72页 |
结果 | 第72-76页 |
1 神经功能缺损(NIHSS)改善情况 | 第72-73页 |
2 肢体运动功能(FMA)改善情况 | 第73页 |
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改善情况 | 第73-74页 |
4 残疾程度(MRS)改善情况 | 第74-75页 |
5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 第75-76页 |
讨论 | 第76-78页 |
1 中医疗效评价应回归临床诊疗真实世界 | 第76-77页 |
2 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的不同中医方案单指标疗效评价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
第二节 不同中医方案的DEA综合评价研究 | 第79-88页 |
病例选择 | 第79-8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79页 |
2 治疗方案 | 第79-80页 |
3 研究分组 | 第80页 |
4 评价指标 | 第80页 |
试验方法 | 第80-81页 |
1 DEA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0-81页 |
2 DEA模型的选择 | 第81页 |
3 统计方法 | 第81页 |
结果 | 第81-85页 |
1 不同中医方案投入-产出指标总体状况 | 第81-82页 |
2 不同中医治疗方案的效率值分析 | 第82-83页 |
3 不同中医方案的松弛变量分析 | 第83-85页 |
讨论 | 第85-86页 |
1 DEA适用于评价中医复杂干预的整合疗效 | 第85-86页 |
2 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不同中医方案的DEA综合评价 | 第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
创新点 | 第88-89页 |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89-91页 |
1 临床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89页 |
2 DEA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 | 第89-90页 |
3 DEA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的展望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102页 |
附件一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 第91-92页 |
附件二 修订RANKIN量表 | 第92-93页 |
附件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 第93-94页 |
附件四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 第94-96页 |
附件五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 | 第96-102页 |
个人简历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