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1页 |
| ·工业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特点 | 第19-23页 |
| ·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 | 第20-21页 |
| ·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变化 | 第21-23页 |
|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结垢 | 第23-30页 |
| ·结垢的危害 | 第23-24页 |
| ·污垢的分类及形成过程 | 第24-26页 |
| ·污垢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 ·污垢研究技术和方法 | 第27-28页 |
| ·控制结垢的常用方法 | 第28-30页 |
|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腐蚀 | 第30-34页 |
|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机理 | 第31页 |
|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 ·循环水系统中的金属腐蚀控制方法 | 第33-34页 |
| ·工业循环水处理技术的进展 | 第34-35页 |
|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 第35-36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 第二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碳钢腐蚀行为模拟 | 第41-57页 |
| ·前言 | 第41-42页 |
| ·实验 | 第42-45页 |
| ·仪器设备 | 第42-43页 |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43页 |
| ·实验方法与参数测定方法 | 第43-45页 |
| ·腐蚀影响参数确定及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45-52页 |
| ·腐蚀影响参数 | 第45-46页 |
| ·氯离子(浓缩倍数N)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 ·pH值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 ·总碱度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 ·Ca~(2+)、SO_4~(2-)浓度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 ·溶解固体量(TDS)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 ·碳钢均匀腐蚀速率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 ·腐蚀速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 ·模型可靠性验证 | 第54页 |
| ·本章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第三章 传热面结垢行为模拟 | 第57-81页 |
| ·前言 | 第57-60页 |
| ·结垢析出的判断 | 第57-58页 |
| ·结晶垢的预测模型 | 第58-60页 |
| ·实验 | 第60-62页 |
| ·仪器设备 | 第60页 |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60-61页 |
| ·污垢热阻测定装置 | 第61-62页 |
| ·传热面的结垢过程 | 第62-67页 |
| ·不同传热面的结垢 | 第62-65页 |
| ·不同表面温度对结垢的影响 | 第65-66页 |
| ·不同碱度对结垢的影响 | 第66页 |
| ·不同硬度对结垢的影响 | 第66-67页 |
| ·不同pH值对结垢的影响 | 第67页 |
| ·传热面的碳酸钙垢预测模型 | 第67-77页 |
| ·结垢预测模型假设条件 | 第67-69页 |
| ·析晶垢的沉积速率 | 第69-73页 |
| ·颗粒垢的沉积速率 | 第73-74页 |
| ·垢的脱除速率 | 第74-75页 |
| ·计算流程 | 第75-76页 |
| ·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比较 | 第76-77页 |
| ·本章结论 | 第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第四章 冷却水系统模拟分析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 第81-97页 |
| ·前言 | 第81-84页 |
| ·数值模拟 | 第81-83页 |
| ·水处理领域的相关计算机软件 | 第83页 |
| ·本章的目的和意义 | 第83-84页 |
| ·模拟软件设计 | 第84-87页 |
| ·用户需求 | 第84页 |
| ·软件功能的确定与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84-85页 |
| ·软件结构设计 | 第85-87页 |
| ·模拟软件开发与实现 | 第87-95页 |
| ·循环水系统过程模拟动画界面的实现 | 第87-89页 |
| ·参数录入界面的实现 | 第89-90页 |
| ·坐标绘图界面的实现 | 第90-91页 |
| ·主界面的实现 | 第91-95页 |
| ·本章结论 | 第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 第五章 传热面表面功能膜制备及其防腐阻垢性能研究 | 第97-123页 |
| ·前言 | 第97-101页 |
| ·传热面的表面处理技术 | 第97-98页 |
| ·无机膜制备工艺 | 第98-99页 |
| ·金属基体表面无机膜在耐腐蚀、耐垢、杀菌方面的应用 | 第99-100页 |
| ·本章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00-101页 |
| ·实验 | 第101-105页 |
| ·仪器设备 | 第101页 |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101页 |
| ·无机膜的制备 | 第101-102页 |
| ·无机膜的结构表征 | 第102-103页 |
| ·无机膜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03页 |
| ·无机膜的耐垢性能测试 | 第103-104页 |
| ·无机膜的杀菌性能测试 | 第104-105页 |
| ·无机膜的附着力性能测试 | 第105页 |
| ·无机膜的制备工艺 | 第105-114页 |
| ·TiO_2无机膜的制备 | 第105-109页 |
| ·碳钢表面Ni_3P-TiO_2无机膜的制备 | 第109-111页 |
| ·SiO_2无机膜的制备 | 第111-114页 |
| ·无机膜性能分析 | 第114-119页 |
| ·无机膜的附着力 | 第114页 |
| ·无机膜的耐蚀性能 | 第114-117页 |
| ·无机膜的抗垢性能 | 第117-118页 |
| ·无机膜的杀菌性能 | 第118-119页 |
| ·本章结论 | 第119-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3-125页 |
| 附录 循环冷却水系统模拟软件使用说明书 | 第125-129页 |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29-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3页 |
| 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 | 第133-135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