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 第10-3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2 研究设计 | 第10-11页 |
3 临床资料 | 第11-20页 |
·病例选择 | 第11-13页 |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中医证侯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 | 第12页 |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排除标准 | 第12-13页 |
·剔除标准及脱落处理 | 第13页 |
·研究终止原则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病例数 | 第13-14页 |
·随机方法 | 第14页 |
·盲法设计 | 第14页 |
·治疗方案 | 第14-16页 |
·观察指标 | 第16-18页 |
·一般观察项目 | 第16-17页 |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随访 | 第18页 |
·其他指标 | 第18页 |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第18页 |
·试验指标评价 | 第18-19页 |
·质量控制 | 第19-20页 |
·统计分析 | 第20页 |
·伦理学要求原则 | 第20页 |
·知情同意 | 第20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34页 |
·一般资料 | 第20-25页 |
·治疗结果比较 | 第25-29页 |
·组内比较 | 第25-26页 |
·组间比较 | 第26-29页 |
·随访情况 | 第29-32页 |
·脱落比较率 | 第32-33页 |
·不良事件 | 第33页 |
·安全性评估 | 第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34-60页 |
1 带状疱疹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第34-41页 |
·中医古籍对带状疱疹认识 | 第34-35页 |
·近代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35页 |
·带状疱疹中医辨证分型 | 第35页 |
·四种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机理分析 | 第35-40页 |
·毫针 | 第36-37页 |
·铺棉灸 | 第37-38页 |
·火针 | 第38-39页 |
·叩刺拔罐 | 第39-40页 |
·其他针灸方法 | 第40-41页 |
2 带状疱疹西医研究概况 | 第41-57页 |
·流行病学研究 | 第41-42页 |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42-45页 |
·带状疱疹发病的部位及体征 | 第45-46页 |
·治疗 | 第46-57页 |
·非药物治疗 | 第46-52页 |
·光疗 | 第46-48页 |
·红光 | 第48-49页 |
·微波治疗 | 第49页 |
·TDP治疗 | 第49页 |
·音频电疗 | 第49-50页 |
·离子手术 | 第50页 |
·高压氧 | 第50-51页 |
·磁疗 | 第51-52页 |
·直流电离子导入法 | 第52页 |
·药物治疗 | 第52-56页 |
·抗病毒治疗 | 第52-53页 |
·免疫增强药物 | 第53-55页 |
·止痛药 | 第55页 |
·维生素类药物 | 第55页 |
·激素 | 第55页 |
·甘草制剂 | 第55-56页 |
·H2受体阻断剂 | 第56页 |
·其他药物 | 第56页 |
·神经节阻滞疗法 | 第56页 |
·外用药 | 第56-57页 |
3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 第57-60页 |
·疗效评估的相关分析 | 第57页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分析 | 第57-58页 |
·安全性评价的相关问题 | 第58页 |
·脱落病例分析 | 第5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附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