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例先兆流产住院患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S | 第4-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0-11页 |
| ·资料来源 | 第10-11页 |
| ·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 ·排除标准 | 第10-11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病案资料的采集 | 第11页 |
| ·统计数据的处理 | 第11页 |
| 2 研究结果 | 第11-26页 |
| ·一般资料 | 第11-13页 |
| ·发病季节 | 第13页 |
| ·发病诱因及加重因素 | 第13-14页 |
| ·主要症状 | 第14-15页 |
| ·合并生殖器病变情况 | 第15-16页 |
| ·先兆流产的相关腹部手术史 | 第16-17页 |
| ·伴发系统疾病 | 第17页 |
| ·既往月经情况 | 第17-18页 |
| ·孕产史 | 第18-19页 |
| ·距上次妊娠时间 | 第19-20页 |
| ·家族史 | 第20页 |
| ·辅助检查 | 第20-21页 |
| ·辨证分型 | 第21-22页 |
| ·住院天数 | 第22-23页 |
| ·治疗方法 | 第23-24页 |
| ·典型病例 | 第24-26页 |
| ·回访 | 第26页 |
| 3 讨论 | 第26-29页 |
| ·先兆流产发病的相关因素探讨 | 第26-27页 |
| ·先兆流产治疗原则与方法的探讨 | 第27-28页 |
| ·先兆流产临床经验性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 4 结论 | 第29-31页 |
| 附:先兆流产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31-45页 |
| 1 病名 | 第31页 |
| 2 病因病机 | 第31-34页 |
| ·传统医学的病因病机 | 第31-33页 |
| ·肾虚 | 第31-32页 |
| ·气血亏虚 | 第32页 |
| ·肝郁 | 第32页 |
| ·血瘀 | 第32页 |
| ·血热 | 第32-33页 |
| ·其它 | 第33页 |
| ·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 | 第33-34页 |
| ·肾虚 | 第33页 |
| ·脾肾两虚 | 第33-34页 |
| ·肝肾亏虚 | 第34页 |
| ·血瘀 | 第34页 |
| 3 治疗 | 第34-42页 |
| ·传统医学 | 第34-35页 |
| ·现代中医 | 第35-42页 |
| ·内治 | 第35-40页 |
| ·辨证分型论治 | 第35-36页 |
| ·从不同脏腑论治 | 第36-37页 |
| ·中成药 | 第37-38页 |
| ·自拟验方 | 第38页 |
| ·古方加减治疗 | 第38-39页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39-40页 |
| ·外治法 | 第40-42页 |
| ·外敷法 | 第40页 |
| ·针灸 | 第40-41页 |
| ·穴位注射法 | 第41页 |
| ·心理干预 | 第41-42页 |
| 4 中药保胎对后代的影响 | 第42页 |
| 5 先兆流产的预防与调理 | 第42-43页 |
| ·预防 | 第42-43页 |
| ·调理 | 第43页 |
| 6 存在的问题 | 第43页 |
| 7 展望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