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Summary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7-21页 |
| 1 温热病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 ·温热病的概念 | 第7页 |
| ·温热病的特点 | 第7-8页 |
| ·温热病各症候特点及治疗 | 第8-10页 |
| 2 组方中主要中草药的研究进展 | 第10-19页 |
| ·金银花 | 第11-14页 |
| ·化学成分 | 第11页 |
| ·药理作用 | 第11-13页 |
| ·临床应用 | 第13-14页 |
| ·连翘 | 第14-16页 |
| ·化学成分 | 第14页 |
| ·药理作用 | 第14-16页 |
| ·临床应用 | 第16页 |
| ·黄芩 | 第16-19页 |
| ·化学成分 | 第16-17页 |
| ·药理作用 | 第17-19页 |
| ·临床应用 | 第19页 |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通过抑菌试验筛选中药注射液“炎毒热清” | 第21-2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3页 |
| ·材料 | 第21-22页 |
| ·试验药液制备 | 第22页 |
| ·试验菌液的制备 | 第22页 |
| ·培养基制备 | 第22-23页 |
| ·体外抑菌试验 | 第23页 |
|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23页 |
| 2 结果 | 第23-25页 |
| ·12 种复方中药注射剂的物理性状 | 第23-24页 |
| ·12 种复方中药注射剂对 4 种致病菌抑菌效果 | 第24-25页 |
| ·复方 F 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25页 |
| 3 讨论 | 第25-27页 |
| ·试验方法选择 | 第25页 |
| ·不同的制备方法对抑菌圈和 MIC 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复方 F 的最小抑菌浓度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中药注射液“炎毒热清”的毒理学研究 | 第27-36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7-29页 |
| ·材料 | 第27页 |
| ·实验分组与给药 | 第27-28页 |
| ·观察指标 | 第28-29页 |
| 2 结果 | 第29-34页 |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29-30页 |
| ·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 第30-34页 |
| 3 讨论 | 第34-36页 |
| ·炎毒热清急性毒性反应 | 第34页 |
| ·炎毒热清长期毒性反应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中药注射液“炎毒热清”药效学研究 | 第36-4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6-38页 |
| ·材料 | 第36-37页 |
|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炎症的影响 | 第37页 |
| ·对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 | 第37页 |
| ·对酵母致大鼠发热作用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 2 结果 | 第38-41页 |
|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炎症的影响 | 第38页 |
| ·对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对酵母致大鼠发热作用的影响 | 第39-41页 |
| 3 讨论 | 第41-45页 |
| ·抗炎作用 | 第41-42页 |
| ·镇痛作用 | 第42-43页 |
| ·解热作用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中药注射液“炎毒热清”对部分免疫指标的研究 | 第45-5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7页 |
| ·材料 | 第45-46页 |
| ·方法 | 第46-47页 |
| 2 结果 | 第47-49页 |
|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变化 | 第47-48页 |
| ·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48页 |
| ·对小鼠免疫因子的影响 | 第48-49页 |
| 3 讨论 | 第49-51页 |
| ·对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变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50页 |
| ·对小鼠免疫因子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全文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个人简介 | 第59-60页 |
| 导师简介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