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4页 |
缩略语 | 第4-9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第一章 狂犬病疫苗的研究现状 | 第9-19页 |
1 狂犬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9页 |
2 动物用狂犬病疫苗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动物用狂犬疫苗历史 | 第9-10页 |
·修饰的活病毒疫苗 | 第10页 |
·灭活的狂犬病疫苗 | 第10-11页 |
·NIH 测试 | 第11页 |
·疫苗接种后的并发症 | 第11页 |
·动物狂犬病疫苗的免疫覆盖率 | 第11-12页 |
·动物用狂犬病疫苗类型和使用 | 第12页 |
3 狂犬病新型疫苗 | 第12-19页 |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 | 第12-16页 |
·狂犬病核酸疫苗 | 第16-19页 |
第二章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背景与应用 | 第19-25页 |
1 逆转录病毒载体背景 | 第19-22页 |
·逆转录病毒 | 第19页 |
·逆转录病毒的生活周期 | 第19-20页 |
·逆转录病毒载体 | 第20-21页 |
·逆转录病毒载体表达系统的构成 | 第21页 |
·包装细胞 | 第21-22页 |
2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优点 | 第22页 |
3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 第22-23页 |
·有复制能力逆转录病毒的感染 | 第22-23页 |
·逆转录病毒载体在靶细胞基因组的整合 | 第23页 |
·灵敏的RCR 检测系统 | 第23页 |
4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应用前景 | 第23-25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25-56页 |
第三章 狂犬病病毒SRV9 株G 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5-43页 |
1 材料 | 第25-27页 |
·菌种、毒株与质粒 | 第25页 |
·试剂 | 第25页 |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培养基、抗生素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2 方法 | 第27-37页 |
·感受态菌的制备 | 第27页 |
·连接物的转化 | 第27-28页 |
·SDS 碱裂解法小量质粒DNA 的制备 | 第28页 |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8页 |
·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28页 |
·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28-29页 |
·酶切DNA 片段的3′凹端的补平 | 第29页 |
·酶切DNA 片段的5′凹端的补平 | 第29-30页 |
·线性质粒DNA 片段的5′端去磷 | 第30页 |
·产物连接 | 第30页 |
·RV 弱毒株SRV9 G 基因扩增及测序 | 第30-32页 |
·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32-36页 |
·质粒DNA 的大量制备(碱裂解法) | 第36-37页 |
3 结果 | 第37-41页 |
·狂犬病毒SRV9 株糖蛋白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 | 第37-40页 |
·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2页 |
·狂犬病毒抗原基因的选择 | 第41-42页 |
·目的基因的测序结果分析 | 第42页 |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选择 | 第42页 |
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重组逆转录病毒的包装及其在PA317 细胞中的表达 | 第43-51页 |
1 材料 | 第43-44页 |
·细胞 | 第43页 |
·培养基、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43-44页 |
2 方法 | 第44-47页 |
·细胞的复苏 | 第44页 |
·PA317 细胞培养及传代 | 第44页 |
·PA317 细胞的冻存 | 第44页 |
·PA317 对G418 最小致死剂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脂质体介导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PA317 细胞 | 第45页 |
·G418 抗性细胞的筛选 | 第45页 |
·产毒细胞的克隆 | 第45-46页 |
·克隆细胞株基因组的提取 | 第46页 |
·PCR 扩增检测质粒载体整合 | 第46页 |
·产毒细胞上清的收取及浓缩 | 第46-47页 |
·NIH3T3 细胞的复苏、传代培养及冻存同PA317 细胞 | 第47页 |
·糖蛋白重组逆转录病毒滴度的测定[85] | 第47页 |
·高滴度重组病毒的筛选 | 第47页 |
·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糖蛋白基因在PA317 细胞中稳定表达 | 第47页 |
·逆转录病毒RNA 的提取及RT-PCR | 第47页 |
3 结果 | 第47-49页 |
·G418 对PA317 细胞最小致死剂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转染重组质粒阳性的PA317 细胞克隆的形成 | 第48页 |
·PCR 检测细胞克隆株基因组中重组载体的整合 | 第48页 |
·重组病毒感染滴度测定 | 第48-49页 |
·RT-PCR 结果 | 第49页 |
4 讨论 | 第49-50页 |
·重组逆转录病毒的包装 | 第49-50页 |
·细胞克隆的获得 | 第50页 |
·病毒感染滴度的测定 | 第50页 |
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狂犬病糖蛋白重组逆转录病毒的免疫原性研究 | 第51-56页 |
1 材料 | 第51页 |
·病毒及细胞 | 第51页 |
·试验动物 | 第51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51页 |
2 方法 | 第51-53页 |
·实验动物分组、免疫与采血 | 第51页 |
·荧光抗体中和试验 | 第51-53页 |
3 结果 | 第53-54页 |
·FAVN 方法测定血清中和抗体的效价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5页 |
·中和抗体检测方法 | 第54页 |
·免疫途径 | 第54页 |
·疫苗效果评价 | 第54-55页 |
5 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导师简介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