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幽默感问卷编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中国幽默发展简史 | 第11-12页 |
| ·幽默理论与幽默的内涵 | 第12-14页 |
| ·蔑视/越理论 | 第12-13页 |
| ·失谐理论 | 第13-14页 |
| ·社会理论 | 第14页 |
| ·幽默内涵的中西方差异 | 第14页 |
| ·幽默感的内涵与结构成分 | 第14-17页 |
| ·幽默感的内涵 | 第14-15页 |
| ·幽默感的结构成分 | 第15-17页 |
| ·幽默与压力应对 | 第17-19页 |
| ·认知—情绪转变 | 第17页 |
| ·促进身体健康 | 第17-18页 |
| ·获取社会支持 | 第18-19页 |
| ·促进问题解决 | 第19页 |
| ·幽默与心理健康 | 第19页 |
| ·幽默与社会交往 | 第19-23页 |
| ·社会情境中的幽默创作 | 第19-20页 |
| ·社会情境中幽默使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 ·幽默感的测量 | 第23-24页 |
| ·自陈报告法 | 第23-24页 |
| ·他人评定法 | 第24页 |
| ·情景测验法 | 第24页 |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4-25页 |
| 2 幽默感初测问卷 | 第25-28页 |
| ·幽默感的操作性定义 | 第25页 |
| ·开放式问卷调查 | 第25-26页 |
| ·目的 | 第25页 |
| ·被试 | 第25页 |
| ·调查结果的内容分析 | 第25-26页 |
| ·幽默感初测问卷 | 第26-28页 |
| ·目的 | 第26页 |
| ·被试 | 第26页 |
| ·维度的初步构建 | 第26-27页 |
| ·初测问卷 | 第27页 |
| ·问卷的修改 | 第27-28页 |
| 3 幽默感正式问卷的确定 | 第28-31页 |
| ·目的 | 第28页 |
| ·被试 | 第28页 |
| ·再测问卷 | 第28页 |
| ·统计工具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 ·项目分析 | 第28页 |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8-31页 |
| 4 大学生幽默感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31-41页 |
| ·目的 | 第31页 |
| ·方法 | 第31页 |
| ·被试 | 第31页 |
| ·正式问卷 | 第31页 |
| ·统计工具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1页 |
| ·信度检验 | 第31-32页 |
| ·效度检验 | 第32-41页 |
| 5 幽默感特点分析 | 第41-44页 |
| ·幽默感各维度的描述统计 | 第41页 |
| ·幽默感的性别差异比较 | 第41页 |
| ·幽默感的年龄差异比较 | 第41-42页 |
| ·幽默感的专业差异比较 | 第42-43页 |
| ·幽默感的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差异比较 | 第43页 |
| ·幽默感的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比较 | 第43-44页 |
| 6 讨论 | 第44-49页 |
| ·关于幽默感问卷编制 | 第44-45页 |
| ·关于幽默感的特点分析 | 第45-47页 |
| ·幽默感的性别差异 | 第45-46页 |
| ·幽默感的年龄差异 | 第46页 |
| ·幽默感的家庭所在地差异 | 第46-47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7页 |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47-49页 |
| 7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附录 | 第54-61页 |
| 附录一:开放式问卷 | 第54页 |
| 附录二:幽默感正式问卷 | 第54-56页 |
| 附录三:焦虑自评量表 | 第56-57页 |
| 附录四:生活定向量表 | 第57-58页 |
| 附录五:Rosenberg自尊量表 | 第58页 |
| 附录六:幽默风格问卷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