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0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广州市层面的研究背景 | 第21页 |
·番禺区层面的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沙湾镇层面的研究背景 | 第22页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从沙湾镇村庄规划编制现状来考虑 | 第22-23页 |
·从沙湾镇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客观现实来考虑 | 第23页 |
·从笔者自身的实践经历来考虑 | 第23页 |
·广州市及番禺区村庄建设及规划历程回顾 | 第23-25页 |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概况 | 第25-26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5-26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6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27-2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论文框架 | 第27-28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的研究及概念界定 | 第30-39页 |
·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30-34页 |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 第30-31页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31页 |
·自组织(自更新)理论 | 第31-32页 |
·相关理论的总结与启发 | 第32-34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4-38页 |
·农村、自然村、行政村、中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34-35页 |
·村庄规划 | 第35-36页 |
·村庄整治 | 第36-37页 |
·社会转型期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沙湾镇村庄现状情况及村庄规划编制概况 | 第39-83页 |
·沙湾镇现状概况 | 第39-43页 |
·区位概况 | 第39页 |
·历史文化概况 | 第39-42页 |
·人口及经济概况 | 第42页 |
·自然条件及地理环境概况 | 第42-43页 |
·沙湾镇村庄分类研究(多因子分析) | 第43-48页 |
·村庄概况 | 第43-44页 |
·村庄类型界定的因子选择 | 第44-45页 |
·基于多因子分析的村庄分类 | 第45-48页 |
·沙湾镇各类型村庄的特征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48-74页 |
·类城中村(沙坑村) | 第48-52页 |
·历史文化型城郊村(沙湾东村、沙湾南村、沙湾西村、沙湾北村) | 第52-59页 |
·工业型城郊村(福涌村、龙岐村、大涌口村) | 第59-63页 |
·重大项目带动型远郊村(古坝东村、古坝西村、龙湾村) | 第63-67页 |
·传统型远郊农业村(新洲村) | 第67-71页 |
·旅游发展型远郊农业村(紫坭村、三善村) | 第71-74页 |
·沙湾镇村庄规划编制概况 | 第74-80页 |
·规划编制进程 | 第74-75页 |
·参编机构概况 | 第75页 |
·沙湾镇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分析 | 第75-80页 |
·沙湾镇村庄规划编制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80-82页 |
·编制力量稍有不足,规划成果存在雷同现象 | 第80页 |
·规划成果格式审查到位,但技术审查稍有欠缺 | 第80-81页 |
·规划成果与村庄需求接合程度不高 | 第81页 |
·编制年限过短,不利于规划项目的分期实施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国内外优秀案例研究及经验借鉴 | 第83-100页 |
·国内优秀案例研究 | 第83-93页 |
·深圳田厦新村——村股份公司独立操作的“三旧”改造模式 | 第83-85页 |
·深圳渔农村——开发商、村委、村民三方合作的“三旧”改造模式 | 第85-87页 |
·珠海水湾头村——政府、开发商、村民三方获利的“三赢”模式 | 第87-90页 |
·增城模式——旧村更新、拆旧建新、异地新建三种“三旧”模式 | 第90-93页 |
·国外优秀案例研究 | 第93-97页 |
·韩国新村运动:扶助村庄、启蒙农民、激发“自我发展”机制 | 第93-95页 |
·日本造村运动:打造“拳头产品”,实行“一村一品”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深圳经验的启示:村民入股,融入村民参与,有效推进改造 | 第97页 |
·珠海经验的启示:制定优惠政策,让村民切实受惠 | 第97-98页 |
·增城经验的启示:分类引导,采用有针对性的建设模式 | 第98页 |
·日本经验的启示:发挥各村优势,打造本村“拳头产品” | 第98-99页 |
·韩国经验的启示:政府适度扶助,重视村庄“自我发展”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沙湾镇村庄规划编制、村庄经营、三旧改造及历史保护研究 | 第100-193页 |
·沙湾镇社会转型期的特征分析 | 第100-101页 |
·与特征变化相衔接的专题研究框架 | 第101-102页 |
·基于规划检讨的村庄规划内容及成果体系研究 | 第102-133页 |
·沙湾镇已编村庄规划在内容体系上的检讨 | 第102-103页 |
·符合沙湾镇特点的规划编制工作程序研究 | 第103-106页 |
·符合沙湾镇特点的村庄规划内容体系研究 | 第106-120页 |
·符合沙湾镇特点的规划成果要求及制作规范研究 | 第120-133页 |
·基于规划检讨的村庄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 第133-141页 |
·用地分类研究 | 第133-138页 |
·用地指标研究 | 第138-141页 |
·基于案例借鉴的村庄建设与经营研究 | 第141-155页 |
·类城中村(沙坑村):提升土地效益、建立村庄社区、推行村改居 | 第141-145页 |
·工业型村庄(福涌村等):居住社区化、工业园区化、环境生态化 | 第145-149页 |
·传统农业村(新洲村等):完善配套、提升旅游品位、发展特色经济 | 第149-151页 |
·历史文化古村(沙东村等):延续古韵、探索保护与再利用新模式 | 第151-155页 |
·基于“土地”与“物业”性质及权属变更的“三旧”改造研究 | 第155-161页 |
·类城中村:重建型(Reconstruction)―地变、物变、产权变 | 第155-156页 |
·工业型村庄:改造型(Regeneration)―地不变、物变、产权不变 | 第156-158页 |
·传统农业村:整治型(Restoration)―地不变、物不变、产权不变 | 第158-159页 |
·历史文化古村:更新型(Renewal)―地不变、物变、产权不变 | 第159-161页 |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村庄产业发展类型研究 | 第161-172页 |
·“自组织理论”与村庄建设的关系 | 第161页 |
·“自组织理论”启发下的村庄产业规划思路 | 第161-162页 |
·适合沙湾特色的村庄产业发展类型的思考 | 第162页 |
·旅游远郊村(紫坭村、三善村):“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类型 | 第162-166页 |
·传统远郊村(新洲村):“体验式农庄”的发展类型 | 第166-169页 |
·工业型村庄(福涌村等):“工商业联动”的发展类型 | 第169-170页 |
·历史文化古村(沙东村等):“古村旅游依托型”的发展类型 | 第170-172页 |
·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村改居”研究 | 第172-179页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启示 | 第172页 |
·沙湾镇村庄“村改居”研究的必要性 | 第172页 |
·沙湾镇“村改居”可能产生的问题 | 第172-174页 |
·沙湾镇“村改居”的原则 | 第174页 |
·沙湾镇“村改居”的目标 | 第174-175页 |
·沙湾镇“村改居”的范围 | 第175-176页 |
·沙湾镇“村改居”的思路 | 第176-179页 |
·沙湾古镇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保护研究 | 第179-191页 |
·古镇历史文化保护的必要性 | 第179-180页 |
·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 第180-183页 |
·古镇历史遗存保护与再利用具体措施的思考 | 第183-184页 |
·构建“一带、三片区、一门户”的总体保护格局 | 第184-186页 |
·依托历史建筑建立各式博物馆、陈列馆 | 第186-188页 |
·打造古镇特色美食街――“安宁西街广府饮食文化美食街” | 第188-189页 |
·打造古镇旅游文化区――“沙湾民间游艺博览区” | 第189-190页 |
·建造一座“沙湾兰花观览园” | 第190-191页 |
·本章小结 | 第191-193页 |
结论 | 第193-195页 |
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93-194页 |
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94-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199页 |
附录1:广州市村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 | 第199-202页 |
附录2:番禺新农村建设分类总表 | 第202-205页 |
附录3:沙湾镇村庄现状调查问卷分析(节选) | 第205-2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10-211页 |
致谢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