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 | 第15-20页 |
| ·超临界流体 | 第15-17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 | 第17-18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聚合反应 | 第18-20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医用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20-24页 |
| ·医用复合材料 | 第20-21页 |
| ·药物控释高分子材料 | 第21-23页 |
| ·抗凝血医用高分子材料? | 第23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制备医用复合材料的优越性 | 第23-24页 |
|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工作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温敏性聚 N-异丙基丙烯酰胺/纳米 SiO_2复合微粒的分步法制备 | 第27-48页 |
| ·引言 | 第27-30页 |
| ·实验部分 | 第30-34页 |
| ·试剂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 ·实验过程 | 第31-32页 |
| ·产物的表征 | 第32-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7页 |
| ·微凝胶的溶胀性能 | 第34-36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谱图分析 | 第36-39页 |
| ·微凝胶的温敏性分析 | 第39-40页 |
| ·X 射线衍射谱图分析 | 第40-41页 |
| ·热重曲线分析 | 第41-44页 |
| ·复合微粒的形貌 | 第44-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温敏性 SiO_2–聚 N-异丙基丙烯酰胺纳米微粒的一步法制备 | 第48-66页 |
| ·引言 | 第48-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4页 |
| ·试剂 | 第49-50页 |
|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 ·实验过程 | 第50页 |
| ·温敏性药物释放体系的制备 | 第50-51页 |
| ·体外药物释放模拟实验 | 第51页 |
| ·产物的表征 | 第51-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谱图分析 | 第54-55页 |
|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 第55页 |
|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 ·硅氧烷对溶胀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合成工艺对溶胀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 ·硅氧烷对微凝胶温敏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合成工艺对微凝胶温敏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复合微粒的形貌 | 第60页 |
| ·复合微粒的粒径 | 第60-62页 |
| ·布洛芬模拟释放实验 | 第62-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温度、磁场双重响应性聚 N-异丙基丙烯酰胺/Fe_3O_4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6-87页 |
| ·引言 | 第66-67页 |
| ·实验部分 | 第67-72页 |
| ·试剂 | 第67-68页 |
| ·主要仪器 | 第68页 |
| ·实验过程 | 第68-70页 |
| ·产物的表征 | 第70-7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2-86页 |
| ·微凝胶的溶胀性能 | 第72-73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谱图分析 | 第73-75页 |
| ·微凝胶的温敏性分析 | 第75-77页 |
| ·X 射线衍射谱图分析 | 第77-78页 |
| ·热重曲线分析 | 第78-81页 |
| ·热重–红外联用仪测试分析 | 第81-83页 |
| ·产物形貌分析 | 第83-84页 |
| ·磁学性质分析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五章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壳聚糖–L-精氨酸复合物的制备 | 第87-100页 |
| ·引言 | 第87-89页 |
| ·实验部分 | 第89-92页 |
| ·试剂 | 第89-90页 |
| ·主要仪器 | 第90页 |
| ·实验过程 | 第90-91页 |
| ·产物的表征 | 第91-9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2-99页 |
| ·壳聚糖–L-精氨酸复合物的红外谱图分析 | 第92-95页 |
| ·壳聚糖–L-精氨酸复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95-97页 |
| ·脱水催化剂的影响 | 第97页 |
| ·反应体系中水的影响 | 第97-98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98-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 总结 | 第100-101页 |
| 展望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