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目录 | 第1-11页 |
表目录 | 第11-13页 |
摘要 | 第13-16页 |
Abstract | 第16-20页 |
第1章 总论 | 第20-39页 |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2-32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2-28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8-31页 |
·中外研究的比较 | 第31-3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3-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7页 |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37-39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39-50页 |
·科技资源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 第39-42页 |
·科技资源的概念 | 第39-40页 |
·科技资源的基本内涵 | 第40-41页 |
·科技资源的主要特点 | 第41-42页 |
·科技资源的分类 | 第42-44页 |
·科技人力资源 | 第43-44页 |
·科技财力资源 | 第44页 |
·科技物力资源 | 第44页 |
·科技信息资源 | 第44页 |
·科技资源配置的内容与方式 | 第44-48页 |
·科技资源配置的概念及内涵 | 第44-45页 |
·科技资源配置的内容 | 第45-47页 |
·科技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 第47-48页 |
·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48-50页 |
第3章 科技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 | 第50-70页 |
·科技资源配置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50-60页 |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强调市场对科技资源要素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 第50页 |
·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强化产权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意义 | 第50-52页 |
·增长极理论:验证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及区域科技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及其演化趋势 | 第52-54页 |
·梯度推移理论:揭示科技资源配置多维层面梯度间的耦合关系和多元交叉互推机理 | 第54-55页 |
·创新理论:界定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与职能 | 第55-59页 |
·公共学派:对非市场缺陷以及"政府失败"问题的分析,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第59-60页 |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机制分析 | 第60-65页 |
·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机理 | 第60-64页 |
·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主要职能 | 第64-65页 |
·科技资源配置的优化及评价 | 第65-70页 |
·科技资源配置的优化 | 第65-66页 |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 | 第66-70页 |
第4章 我国科技管理的体制与政策 | 第70-101页 |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 | 第70-75页 |
·科技体制初创期(1949-1954年) | 第71页 |
·发展与转变时期(1955-1966年) | 第71-73页 |
·文革时期(1966-1977年) | 第73页 |
·调整与酝酿改革时期(1978-1984年) | 第73页 |
·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时期(1985-1994年) | 第73-74页 |
·改革深化和系统调整时期(1995-2005年) | 第74-75页 |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时期(2006年以来) | 第75页 |
·我国科技管理体系 | 第75-78页 |
·中央层面的科技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 | 第75-77页 |
·地方层面的科技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 | 第77-78页 |
·我国科技管理的主要政策及评价 | 第78-86页 |
·不同时期国家重要科技政策法规及评价 | 第79-82页 |
·科技管理相关部门政策法规及评价 | 第82-86页 |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及实践分析 | 第86-95页 |
·政府科技财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分析 | 第86-91页 |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分析 | 第91-94页 |
·政府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做法 | 第94-95页 |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5-99页 |
·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存在权力高度分散和过分集中的双重矛盾 | 第96页 |
·地方和中央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与架构存在明显同构现象 | 第96-97页 |
·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缺乏对科技资源配置的整体布局 | 第97页 |
·科技政策法规的稳定性、权威性不强,效力等级较低 | 第97-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5章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状况 | 第101-153页 |
·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 | 第101-103页 |
·研究方法选择 | 第101-102页 |
·指标与数据说明 | 第102-103页 |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总量变化特征 | 第103-115页 |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与来源结构分析 | 第103-106页 |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总体变动趋势 | 第106-111页 |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的总体变动趋势 | 第111-115页 |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区域特征 | 第115-133页 |
·各地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与比较 | 第115-121页 |
·各地R&D经费的投入 | 第121-126页 |
·各地财政科技拨款支出比较 | 第126-129页 |
·不同区域科技财力资源的聚类分析 | 第129-133页 |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部门特征 | 第133-148页 |
·政府科技活动经费在不同类型单位的配置 | 第133-146页 |
·政府R&D经费在不同类型单位的分配 | 第146-148页 |
·世界主要国家R&D经费来源及支出比较 | 第148-151页 |
·R&D经费来源情况 | 第148-149页 |
·不同类型单位R&D支出情况 | 第149-151页 |
·不同研究领域R&D支出情况 | 第151页 |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基本评价 | 第151-153页 |
第6章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 第153-179页 |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总量特征 | 第154-159页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变动情况 | 第154-156页 |
·R&D人员的时间投入 | 第156-159页 |
·我国科技力资源配置的区域特征 | 第159-168页 |
·科技活动人员的区域配置 | 第159-162页 |
·R&D人员的区域配置 | 第162-168页 |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部门特征 | 第168-175页 |
·科技活动人员在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分布与比较 | 第168-172页 |
·不同类型单位R&D人员的分布与比较 | 第172-175页 |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人力资源的比较 | 第175-177页 |
·世界主要国家R&D活动人员的比较 | 第175-176页 |
·世界主要国家R&D活动人员在不同类型单位的分布 | 第176-177页 |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评价 | 第177-179页 |
第7章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估 | 第179-219页 |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产出分析 | 第179-192页 |
·科技产出情况分析 | 第179-189页 |
·技术市场 | 第189-192页 |
·我国科技投入产出的绩效分析 | 第192-203页 |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193-194页 |
·科技财力投入与科技产出比率分析 | 第194-197页 |
·科技人力投入与科技产出比率分析 | 第197-200页 |
·我国不同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的聚类分析 | 第200-203页 |
·基于多元回归(OLS)模型的科技投入产出实证分析 | 第203-216页 |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203-205页 |
·计量模型的选择 | 第205页 |
·模型测算结果分析 | 第205-215页 |
·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 第215-216页 |
·本章小结 | 第216-219页 |
第8章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9-248页 |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220-222页 |
·指标选择 | 第220-221页 |
·数据来源和说明 | 第221-222页 |
·研究方法与模型 | 第222-225页 |
·Malmquist指数 | 第222-223页 |
·Malmquist指数的计算 | 第223-224页 |
·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两阶段模型 | 第224-225页 |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测度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5-236页 |
·1999-2007年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及结果比较 | 第225-228页 |
·1999-2003年中国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监测结果 | 第228-231页 |
·2003-2007年中国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监测结果 | 第231-23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35-236页 |
·中国科技研发效率测度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6-248页 |
·1999-2007年中国科技研发效率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7-239页 |
·1999-2003年中国各地区科技研发效率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9-242页 |
·2003-2007年中国各地区科技研发效率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24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46-248页 |
第9章 国外科技资源配置的经验与启示 | 第248-258页 |
·国外科技资源配置的做法与经验 | 第248-254页 |
·美国 | 第248-250页 |
·日本 | 第250-251页 |
·德国 | 第251-252页 |
·韩国 | 第252-253页 |
·俄罗斯 | 第253-254页 |
·对国外科技资源配置的评价与启示 | 第254-258页 |
·基本评价 | 第254-255页 |
·几点启示 | 第255-258页 |
第10章 主要结论、政策涵义及关键措施 | 第258-280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58-261页 |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涵义 | 第261-264页 |
·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措施 | 第264-280页 |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与协调 | 第264-266页 |
·继续深化科研机构改革,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结构调整 | 第266-268页 |
·加强科技立法和制度规范建设,提升科技资源配置工作的战略性、权威性和规范性 | 第268-270页 |
·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优化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结构 | 第270-274页 |
·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 第274-275页 |
·以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 第275-277页 |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 第277-279页 |
·建立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创新能力建设 | 第279-280页 |
参考文献 | 第280-28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287-288页 |
致谢 | 第288-2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