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2页 |
| ·灰霉病概况 | 第9页 |
|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技术概况 | 第9-10页 |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10-11页 |
| ·热不对称嵌套PCR 技术原理 | 第11页 |
|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2-24页 |
| ·材料 | 第12页 |
| ·供试菌株 | 第12页 |
| ·供试番茄 | 第12页 |
| ·主要供试试剂及缓冲液 | 第12-13页 |
| ·供试试剂 | 第12页 |
| ·供试缓冲液 | 第12-13页 |
| ·培养基 | 第13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3-14页 |
| ·菌株的复壮 | 第14页 |
| ·灰葡萄孢转化子的筛选 | 第14页 |
| ·灰葡萄孢转化子稳定性检测 | 第14页 |
| ·农杆菌菌株的培养及保存 | 第14页 |
| ·灰葡萄孢转化子的验证 | 第14-18页 |
| ·灰葡萄孢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14-15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15-16页 |
| ·PCR 验证转化子 | 第16页 |
| ·Southern blotting 分析 | 第16-18页 |
| ·T-DNA 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 第18-21页 |
| ·热不对称嵌套PCR(TAIL-PCR) | 第18-19页 |
| ·TAIL-PCR 扩增产物的凝胶回收 | 第19页 |
| ·PCR 产物与pMD19-T vector 的连接 | 第19-20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0页 |
|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20页 |
| ·PCR 验证阳性克隆 | 第20-21页 |
| ·测序分析 | 第21页 |
| ·PCR 验证T-DNA 插入位点 | 第21-22页 |
| ·突变体的生物学研究 | 第22页 |
| ·突变菌株菌落形态观察 | 第22页 |
| ·突变菌株生长速度的测定 | 第22页 |
| ·突变菌株产孢量的测定 | 第22页 |
| ·突变菌株致病性鉴定 | 第22-24页 |
| ·番茄的栽培 | 第22页 |
| ·番茄叶片致病力测定 | 第22-23页 |
| ·番茄果实致病力测定 | 第23-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6页 |
| ·灰葡萄孢转化子的筛选 | 第24页 |
| ·灰葡萄孢转化子的验证 | 第24-25页 |
| ·PCR 验证转化子 | 第24-25页 |
| ·Southern blotting 分析 | 第25页 |
| ·T-DNA 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扩增 | 第25-26页 |
| ·TAIL-PCR 扩增突变体BCt41 基因组DNA | 第25-26页 |
| ·插入片段的PCR 检测 | 第26页 |
| ·灰葡萄孢基因组T-DNA 侧翼序列分析 | 第26-30页 |
| ·PCR 验证T-DNA 插入位点 | 第30-32页 |
| ·突变体的生长发育特性 | 第32-33页 |
| ·突变菌株菌落形态观察 | 第32页 |
| ·突变菌株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32页 |
| ·突变菌株产孢量 | 第32-33页 |
| ·突变菌株致病性测定 | 第33-36页 |
| ·对番茄叶片的致病力测定 | 第33-34页 |
| ·对番茄果实致病力测定 | 第34-36页 |
| 4 讨论 | 第36-37页 |
| 5 结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 附录: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大斑病菌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43-54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 作者简历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