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伏邪病因与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的研究--保心方治疗心衰缓解期气虚痰瘀阻络证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一 祖国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10-16页 |
1 中医病名探讨 | 第10-12页 |
2 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12-14页 |
3 辨证论治 | 第14-16页 |
二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上的认识 | 第16-18页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6-17页 |
2 治疗 | 第17-18页 |
临床研究 | 第18-33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二 治疗标准及病例选择标准 | 第18-23页 |
1 诊断标准 | 第18-22页 |
2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2-23页 |
3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3页 |
4 中止试验标准 | 第23页 |
5 脱落病例标准 | 第23页 |
三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3-24页 |
1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按NYHA 分级方法) | 第23页 |
2 心衰疗效积分(Lee 氏心衰记分法) | 第23页 |
3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 | 第23-24页 |
4 心功能测定疗效判定标准 | 第24页 |
5 6 分钟步行试验 | 第24页 |
四 研究方法与临床资料 | 第24-3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 临床资料 | 第25页 |
3 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 | 第25-26页 |
4 统计结果 | 第26-33页 |
讨论 | 第33-36页 |
一 立法思想 | 第33页 |
二 组方分析 | 第33-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表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