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双光子吸收的基本理论 | 第10-12页 |
·双光子吸收的应用 | 第12-17页 |
·双光子吸收分子研究的现状 | 第17-20页 |
·本论文的结构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9页 |
第二章 实验系统与实验技术 | 第29-41页 |
·飞秒激光系统 | 第29-30页 |
·非线性测试的几种常用方法 | 第30-34页 |
·Z扫描方法 | 第30-32页 |
·双光子诱导荧光法 | 第32-34页 |
·瞬态吸收技术(泵浦-探测) | 第34-36页 |
·瞬态荧光技术 | 第36-37页 |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具有均三嗪核的多枝结构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质及超快光动力学 | 第41-74页 |
·简介 | 第41页 |
·基于八偶极三枝分子构建六枝结构大分子T03系列 | 第41-56页 |
·材料制备 | 第41-42页 |
·测试仪器和实验方法 | 第42页 |
·分子结构和线性光谱 | 第42-43页 |
·双光子吸收性质 | 第43-48页 |
·超快能量弛豫研究 | 第48-54页 |
·光限幅性能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不同芴桥长度的三枝结构分子TFT系列 | 第56-65页 |
·材料制备 | 第56页 |
·分子结构和线性光谱 | 第56-57页 |
·双光子吸收性质 | 第57-60页 |
·超快能量弛豫研究 | 第60-64页 |
·时间分辨荧光性质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不同终端取代的T系列 | 第65-71页 |
·材料制备和表征 | 第65-67页 |
·双光子吸收性质研究 | 第67-69页 |
·超快能量弛豫研究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四章 红色荧光探针有机分子的双光子荧光及超快动力学特性 | 第74-98页 |
·简介 | 第74页 |
·氟化硼络合二吡咯甲川发色团有机小分子系列 | 第74-87页 |
·材料制备和表征 | 第74-76页 |
·双光子吸收性质研究 | 第76-78页 |
·超快能量弛豫研究 | 第78-84页 |
·单/双光子荧光成像实验 | 第84-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苯并噻二唑核直线型红光大分子 | 第87-94页 |
·材料制备和表征 | 第87-90页 |
·双光子吸收性质研究 | 第90-91页 |
·超快能量弛豫研究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第五章 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作为电子受体的双光子吸收材料的超快动力学 | 第98-109页 |
·简介 | 第98页 |
·材料制备、结构和吸收光谱 | 第98-102页 |
·单、双光子荧光发射研究 | 第102-103页 |
·超快能量弛豫研究 | 第103-106页 |
·X系列分子与稀土元素构建配位化合物 | 第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全文总结 | 第109-111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1-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