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现状 | 第10-12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原理 | 第14-28页 |
2.1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概述 | 第14-16页 |
2.2 地震驱动建模方法 | 第16-22页 |
2.2.1 地震驱动建模的原理 | 第16-17页 |
2.2.2 地震驱动建模的算法分类 | 第17-22页 |
2.3 实际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22-28页 |
第三章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 第28-35页 |
3.1 地震属性的分类和提取 | 第28-30页 |
3.1.1 地震属性的分类 | 第28-30页 |
3.1.2 地震属性的提取 | 第30页 |
3.2 地震属性的优化 | 第30-33页 |
3.2.1 地震属性选择 | 第31-32页 |
3.2.2 地震属性标准化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河流相砂体叠合模式识别 | 第35-68页 |
4.1 河流相砂体叠合模式模型生成 | 第35-42页 |
4.1.1 河流相砂体叠合模式的地质概念模型 | 第35-39页 |
4.1.2 河流相砂体叠合模式的地球物理模型 | 第39-42页 |
4.2 利用多种地震属性进行砂体叠合模式识别 | 第42-55页 |
4.2.1 地震多属性模板 | 第42-44页 |
4.2.2 模型测试 | 第44-55页 |
4.3 实际工区中的应用及效果 | 第55-61页 |
4.3.1 实验工区概述 | 第55-56页 |
4.3.2 实际工区中的应用流程 | 第56-59页 |
4.3.3 应用效果分析 | 第59-61页 |
4.4 砂体叠合模式约束下的地震驱动建模 | 第61-62页 |
4.5 效果分析 | 第62-68页 |
4.5.1 本文方法与采用波形信息识别砂体约束建模对比 | 第62-65页 |
4.5.2 本文方法与地质统计学建模结果比较 | 第65-68页 |
第五章 软件模块编制 | 第68-70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