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32页 |
1.2.1 管道内预混火焰传播研究 | 第18-27页 |
1.2.2 预混火焰抑制方法研究 | 第27-31页 |
1.2.3 前人研究不足 | 第31-32页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 | 第32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 第32-3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1.4.3 本论文章节安排 | 第34-36页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和程序 | 第36-50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37-46页 |
2.2.1 预混火焰传播实验系统 | 第37-38页 |
2.2.2 预混火焰抑制实验系统 | 第38-39页 |
2.2.3 自动配气系统 | 第39-41页 |
2.2.4 高压点火系统 | 第41-42页 |
2.2.5 高速摄像机 | 第42-43页 |
2.2.6 纹影摄像系统 | 第43-44页 |
2.2.7 压力测试系统 | 第44-45页 |
2.2.8 数据采集系统 | 第45-46页 |
2.2.9 同步控制系统 | 第46页 |
2.3 实验方法和程序 | 第46-48页 |
2.3.1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2.3.2 实验程序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典型可燃气体预混火焰传播特性对比研究 | 第50-72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火焰形状变化及火焰前锋特性 | 第51-57页 |
3.2.1 火焰形状变化 | 第51-55页 |
3.2.2 火焰前锋特性 | 第55-57页 |
3.3 最大火焰前锋速度 | 第57-59页 |
3.3.1 最大火焰前锋速度对比 | 第57-58页 |
3.3.2 最大火焰前锋速度分析 | 第58-59页 |
3.4 压力动力学 | 第59-64页 |
3.4.1 管内压力对比 | 第59-60页 |
3.4.2 压力对火焰前锋速度影响 | 第60-62页 |
3.4.3 压力上升速率 | 第62-64页 |
3.5 火焰裙边特性 | 第64-70页 |
3.5.1 火焰裙边运动预测理论 | 第65页 |
3.5.2 火焰裙边运动理论与实验对比分析 | 第65-7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金属丝网对预混火焰传播特性影响研究 | 第72-98页 |
4.1 引言 | 第72-73页 |
4.2 单层金属丝网对甲烷-空气预混火焰传播特性的影响 | 第73-84页 |
4.2.1 单层金属丝网对火焰形状变化影响 | 第73-77页 |
4.2.2 单层金属丝网对火焰前锋特性影响 | 第77-80页 |
4.2.3 单层金属丝网对压力动力学影响 | 第80-82页 |
4.2.4 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分析 | 第82-84页 |
4.3 多层金属丝网对氢-空气预混火焰传播特性的影响 | 第84-95页 |
4.3.1 火焰形状变化及火焰行为 | 第84-87页 |
4.3.2 火焰前锋动力学 | 第87-90页 |
4.3.3 压力动力学 | 第90-94页 |
4.3.4 声波抑制 | 第94-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第5章 多层金属丝网作用下火焰淬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8-120页 |
5.1 引言 | 第98页 |
5.2 火焰淬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98-101页 |
5.2.1 可燃气体特性的影响 | 第98-99页 |
5.2.2 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2.3 可燃气体中掺杂物的影响 | 第100页 |
5.2.4 当量比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3 火焰淬熄影响因素实验分析 | 第101-118页 |
5.3.1 金属丝网几何参数的影响 | 第101-107页 |
5.3.2 金属丝网布置方式的影响 | 第107-111页 |
5.3.3 点火位置的影响 | 第111-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6章 惰性气体和金属丝网耦合抑制作用研究 | 第120-142页 |
6.1 引言 | 第120页 |
6.2 N_2和CO_2对氢-空气预混火焰影响对比分析 | 第120-127页 |
6.2.1 火焰前锋速度对比 | 第122-124页 |
6.2.2 压力对比 | 第124-125页 |
6.2.3 关于N_2和CO_2稀释效果差异的讨论 | 第125-127页 |
6.3 不同浓度CO_2稀释作用分析 | 第127-134页 |
6.3.1 火焰前锋动力学 | 第127-130页 |
6.3.2 最大压力 | 第130页 |
6.3.3 火焰行为 | 第130-132页 |
6.3.4 火焰不稳定性分析 | 第132-134页 |
6.4 CO_2和金属丝网耦合抑制作用分析 | 第134-139页 |
6.4.1 火焰淬熄情况 | 第135-136页 |
6.4.2 火焰前锋特性 | 第136-138页 |
6.4.3 最大压力 | 第138-13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9-14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8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2-145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45-146页 |
7.3 工作展望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8页 |
致谢 | 第158-1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