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2-30页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12-17页 |
(一) 社会阶层的分层导致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新的挑战 | 第13-15页 |
(二)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差异性、多样性要求运用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15-16页 |
(三) 人的需要层次性要求我们研究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 | 第16页 |
(四)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是我们对其层次性问题开展研究的重要动因 | 第16-17页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8页 |
(一) 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层次的研究 | 第17-20页 |
(二) 国内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研究 | 第20-22页 |
(三) 国内关于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研究 | 第22页 |
(四)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层次研究状况 | 第22-28页 |
三、本选题的研究思路、方法 | 第28-29页 |
四、本选题的创新点和侧重点 | 第29-30页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30-48页 |
一、层次与层次性的本体论解读 | 第30-33页 |
(一) 层次与层次性解读 | 第30-31页 |
(二) 层次的基本特征 | 第31-33页 |
二、系统学视阈下的层次性解读 | 第33-37页 |
(一) 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 第33-35页 |
(二) 系统学中的层次 | 第35-37页 |
三、结构主义视阈下的层次性解读 | 第37-40页 |
(一) 结构主义及其特征 | 第37-38页 |
(二) 层次与结构的关系 | 第38-40页 |
四、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层次性解读 | 第40-43页 |
(一) 功能主义及其主要观点 | 第40-42页 |
(二) 功能主义中的层次 | 第42-43页 |
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43-48页 |
(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主要观点 | 第44-45页 |
(二)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层次 | 第45-48页 |
第二章 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 第48-67页 |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思想的历史发展 | 第48-56页 |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观念 | 第48-50页 |
(二) 秦汉至明中叶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观念 | 第50-54页 |
(三) 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观念 | 第54-56页 |
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观念的历史发展 | 第56-62页 |
(一) 古希腊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观念 | 第56-57页 |
(二) 中世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观念 | 第57-59页 |
(三) 近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观念 | 第59-60页 |
(四) 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观念 | 第60-62页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的思想 | 第62-67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思想 | 第62-63页 |
(二) 列宁的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思想 | 第63-64页 |
(三) 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思想 | 第64-65页 |
(四) 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思想 | 第65-67页 |
第三章 民族院校大学生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考量 | 第67-90页 |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大学生思想特征分析 | 第67-76页 |
(一)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 第67-69页 |
(二)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特征分析 | 第69-76页 |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历程 | 第76-83页 |
(一) 初步形成期(1949年——1977年) | 第76-79页 |
(二) 恢复探索期(1979年——1989年) | 第79-81页 |
(三) 改革建设期(1989年——1999年) | 第81-82页 |
(四) 创新发展期(2000年至今) | 第82-83页 |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误区及其成因分析 | 第83-90页 |
(一) 教育目标过大过高、层次性不够 | 第84-85页 |
(二) 教育内容普适性过多、特殊性不够 | 第85-86页 |
(三) 教育方法单一落后、结合对象不够 | 第86-88页 |
(四) 对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探讨不够、实践中运用不多 | 第88-90页 |
第四章 民族院校大学生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要素 | 第90-103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概述 | 第9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层次结构 | 第90-92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般层次结构 | 第91页 |
(二)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层次 | 第91-92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结构 | 第92-94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般层次结构 | 第92-93页 |
(二)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结构层次 | 第93-94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 第94-98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般层次 | 第94-97页 |
(二)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划分 | 第97-98页 |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结构 | 第98-100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般层次 | 第98-99页 |
(二)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层次结构 | 第99-100页 |
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层次结构 | 第100-103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般层次 | 第100-101页 |
(二)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层次性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民族院校大学生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 第103-122页 |
一、确立民族院校全员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第103-106页 |
(一) 使全体教育者明确开展分层分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103-105页 |
(二) 使全体教育者确立分层分类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第105-106页 |
二、构建民族院校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体系 | 第106-109页 |
(一) 队伍层次体系 | 第106页 |
(二) 管理层次体系 | 第106-107页 |
(三) 目标层次体系 | 第107-108页 |
(四) 内容层次体系 | 第108页 |
(五) 评价反馈层次体系 | 第108-109页 |
三、遵循民族院校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第109-115页 |
(一) 差异性原则 | 第109-110页 |
(二) 动态性原则 | 第110-111页 |
(三) 隐蔽性原则 | 第111-112页 |
(四) 客观性原则 | 第112-113页 |
(五) 主体性原则 | 第113-114页 |
(六) 平等性原则 | 第114-115页 |
四、实施民族院校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策略 | 第115-122页 |
(一) 积极构建民族院校分工协作、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 第115-116页 |
(二) 充分尊重教育对象不同层次的需求 | 第116-118页 |
(三) 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思想教育的目标 | 第118-119页 |
(四) 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层次性的设计教育内容 | 第119-120页 |
(五)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43页 |
附录 | 第143-14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9-150页 |
后记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