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熵产分析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火积耗散分析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火用)分析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传热不可逆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不可逆度理论模型 | 第20-28页 |
2.1 模拟有机朗肯循环的梯形循环 | 第20-23页 |
2.2 不可逆度的理论模型 | 第23-26页 |
2.3 不可逆度与(火用)效率的区别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蒸发器的传热不可逆度 | 第28-44页 |
3.1 蒸发器传热不可逆度理论模型与有机朗肯循环的偏差 | 第28页 |
3.2 蒸发器传热不可逆度的特征曲线与对应的热源特征温度 | 第28-31页 |
3.3 影响蒸发器传热不可逆度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31-35页 |
3.4 影响蒸发器传热不可逆度因素的数值分析 | 第35-42页 |
3.4.1 蒸发温度与热源进口温度对蒸发器传热不可逆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3.4.2 冷凝温度对蒸发器传热不可逆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3.4.3 窄点温差对蒸发器传热不可逆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4 雅各布数对蒸发器传热不可逆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冷凝器的传热不可逆度 | 第44-53页 |
4.1 冷凝器传热不可逆度理论模型与有机朗肯循环的偏差 | 第44-45页 |
4.2 影响冷凝器传热不可逆度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45-48页 |
4.3 影响冷凝器传热不可逆度因素的数值分析 | 第48-51页 |
4.3.1 蒸发温度对冷凝器传热不可逆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2 工质过热比对冷凝器传热不可逆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3 窄点温差和冷源温度对冷凝器传热不可逆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 | 第53-63页 |
5.1 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理论模型与有机朗肯循环的偏差 | 第53页 |
5.2 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的特征曲线与对应的热源特征温度 | 第53-55页 |
5.3 影响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55-58页 |
5.4 影响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因素的数值分析 | 第58-62页 |
5.4.1 蒸发温度与热源进口温度对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5.4.2 冷凝温度对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5.4.3 窄点温差对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不可逆度与循环性能之间关系与研究 | 第63-74页 |
6.1 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与循环性能之间的关系 | 第63-64页 |
6.2 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与循环性能范围的理论分析 | 第64-68页 |
6.2.1 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的范围 | 第64-66页 |
6.2.2 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范围下的循环性能范围 | 第66-68页 |
6.3 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的范围及其与循环性能关系的数值分析 | 第68-73页 |
6.3.1 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范围的数值计算 | 第68-70页 |
6.3.2 循环外传热不可逆度与循环性能关系的数值计算 | 第70-7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结论 | 第74-75页 |
7.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