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 论文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 | 第14-16页 |
1.3.1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1.3.2 独创或新颖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2.1.1 失地农民福利补偿政策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1.2 失地农民福利补偿政策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2.2 征地补偿的标准与范围 | 第17-18页 |
2.2.1 法国的征地补偿范围与标准 | 第18页 |
2.2.2 日本的征地补偿范围与标准 | 第18页 |
2.2.3 德国的征地补偿范围与标准 | 第18页 |
2.2.4 中国台湾的征地补偿范围与标准 | 第18页 |
2.3 失地农民福利补偿的方式 | 第18-20页 |
2.3.1 法国失地农民福利补偿的方式 | 第18-19页 |
2.3.2 日本失地农民福利补偿的方式 | 第19页 |
2.3.3 德国失地农民福利补偿的方式 | 第19页 |
2.3.4 中国台湾失地农民福利补偿的方式 | 第19-20页 |
2.4 对中国失地农民福利补偿政策的启发 | 第20-23页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3.1 福利的内涵与量化 | 第23-24页 |
3.1.1 福利的内涵 | 第23页 |
3.1.2 福利的量化 | 第23-24页 |
3.1.3 福利的改进 | 第24页 |
3.2 补偿政策与农民福利 | 第24-27页 |
3.2.1 土地与农民的福利 | 第24-25页 |
3.2.2 农民经济福利补偿构成 | 第25-26页 |
3.2.3 农民非经济福利构成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失地农民福利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31页 |
4.1 失地农民福利要素的构建 | 第27-29页 |
4.1.1 选取原则 | 第27-28页 |
4.1.2 变量的选择与特征 | 第28-29页 |
4.2 失地农民福利水平测算方法 | 第29-31页 |
4.2.1 内生转换模型 | 第29-30页 |
4.2.2 福利转换函数的设定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失地农民福利补偿的实证对比研究 | 第31-41页 |
5.1 数据的获取 | 第31-32页 |
5.1.1 研究区的选取 | 第31页 |
5.1.2 问卷的设计 | 第31-32页 |
5.1.3 调查方法及问卷回收情况 | 第32页 |
5.2 调查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第32-35页 |
5.2.1 西安市长安区与南宁市武鸣区福利补偿的基本情况 | 第32-35页 |
5.3 基于内生转换模型失地农民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35-41页 |
5.3.1 数据的初步处理 | 第35-38页 |
5.3.2 福利效应的测度结果 | 第38-41页 |
第六章 建议与展望 | 第41-4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1页 |
6.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