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饮料作物论文--茶论文

茶树根际环境因子—细菌种群及功能相关性探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略语表第10-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9页
    1 茶树概述第14-15页
        1.1 茶树的有效成分第14页
        1.2 茶树的资源现状第14-15页
    2 土壤酸化研究进展第15-24页
        2.1 土壤酸化现状第15页
        2.2 茶树土壤酸化成因第15-19页
            2.2.1 外源酸化因子第16-19页
            2.2.2 内源酸化因子第19页
        2.3 土壤酸化的防治第19-24页
            2.3.1 自毒物质的分解第19-20页
            2.3.2 酸碱调节第20页
            2.3.3 增加有机质第20页
            2.3.4 平衡营养第20-21页
            2.3.5 微生态调控第21-24页
    3 微生物与茶树土壤酸化的相关性第24-27页
        3.1 微生物与茶树的互作第24-26页
            3.1.1 茶树根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第24-25页
            3.1.2 茶园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第25-26页
        3.2 茶树土壤酸化对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第26-27页
    4 实验目的与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茶树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第29-37页
    1 实验材料第29-30页
    2 实验方法第30页
        2.1 茶树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第30页
            2.1.1 茶树根际土壤pH第30页
            2.1.2 茶树根际土壤大量元素第30页
            2.1.3 茶树根际土壤其它元素第30页
        2.2 统计分析第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3.1 茶树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第30-34页
            3.1.1 茶树根际土壤pH值第30-31页
            3.1.2 茶树根际土壤大量元素第31-34页
            3.1.3 茶树根际土壤其它元素第34页
        3.2 统计分析第34-36页
    4 小结与讨论第36-37页
第三章 茶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第37-55页
    1 实验材料第37-38页
    2 实验方法第38-39页
        2.1 宏基因组测序第38页
            2.1.1 总基因组DNA提取第38页
            2.1.2 宏基因组文库构建第38页
            2.1.3 高通量测序第38页
        2.2 生物信息分析第38-39页
            2.2.1 数据处理和质控第38页
            2.2.2 操作分类单元聚类分析第38页
            2.2.3 样本复杂度分析第38-39页
            2.2.4 微生物间相互关系分析第39页
            2.2.5 功能预测第39页
        2.3 统计分析第3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9-53页
        3.1 Illumina测序及序列分析第39-40页
        3.2 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第40-42页
        3.3 细菌群落结构第42-47页
            3.3.1 门水平群落结构第42-43页
            3.3.2 属水平群落结构第43-47页
        3.5 细菌群落间相关性第47-49页
        3.6 功能预测第49-50页
        3.7 统计分析第50-53页
            3.7.1 RDA分析第50-53页
            3.7.2 相关性分析第53页
    4 小结与讨论第53-55页
第四章 茶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第55-70页
    1 实验材料第55页
    2 实验方法第55-57页
        2.1 Biolog Eco检测第55页
        2.2 酚酸降解菌分离第55-57页
            2.2.1 酚酸降解菌筛选第55-56页
            2.2.2 酚酸降解菌的功能应用第56-57页
        2.3 统计分析第57页
    3 实验结果第57-69页
        3.1 Biolog Eco检测第57-59页
        3.2 酚酸降解菌分离第59-69页
            3.2.1 酚酸降解菌筛选第59-63页
            3.2.2 酚酸降解菌的功能应用第63-69页
    4 小结与讨论第69-70页
第五章 总结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附录一 培养基的配制第77-78页
附录二 重要溶液的制备第78-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皮石斛与固氮菌协同适应寡氮胁迫的分子生态机制研究
下一篇:辽宁省水稻纹枯病菌主要生物学性状分析及防控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