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辽阳市新农村聚落空间整合模式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1 我国城市化进程对新农村聚落空间的影响第12页
        1.1.2 学科建设背景第12-13页
        1.1.3 辽阳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要求第13页
    1.2 研究综述第13-17页
        1.2.1 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发展趋势第14页
        1.2.3 相关概念与理论第14-17页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3.1 选题目的第17页
        1.3.2 选题意义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第18-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4.3 论文框架第20-22页
第二章 辽阳农村现有聚落空间发展现状调查第22-44页
    2.1 现状调查第22-34页
        2.1.1 辽阳农村发展建设影响因子第22-25页
        2.1.2 空间类型及结构第25-27页
        2.1.3 发展现状第27-34页
    2.2 调查结果第34-38页
        2.2.1 居住与生活习惯存在矛盾第34-35页
        2.2.2 地域景观特色丧失第35页
        2.2.3 流通空间不畅第35-36页
        2.2.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第36-38页
    2.3 基本模式分析第38-42页
        2.3.1 生产模式第38-39页
        2.3.2 生活模式第39页
        2.3.3 旅游模式第39-40页
        2.3.4 现行农村建设模式解析第40-42页
        2.3.5 模式本质解读第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产城结合”模式第44-52页
    3.1 整合策略第44-47页
        3.1.1 中心式带动、集聚化整合第44-45页
        3.1.2 关联--依托长效化第45-47页
    3.2 模式体系构建第47-50页
        3.2.1 “集中-分散”结合式搭建第47-48页
        3.2.2 地域特点带动产业式发展第48-49页
        3.2.3 整体布局控制式导向第49-50页
    3.3 整合设计第50-51页
        3.3.1 建设和完善流通空间第50页
        3.3.2 拓展和开发产业空间第50-51页
        3.3.3 美化和优化存储空间第51页
        3.3.4 细化和亮化生态空间第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宜居生活”模式第52-66页
    4.1 整合策略第52-53页
        4.1.1 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第52-53页
        4.1.2 生态宜居化空间格局第53页
    4.2 模式体系构建第53-57页
        4.2.1 “拆解-重构”合理化搭建第53-55页
        4.2.2 生活与交往双向发展第55-56页
        4.2.3 细部空间控制式导向第56-57页
    4.3 整合设计第57-65页
        4.3.1 便捷化院落组织第57-58页
        4.3.2 人性化主要界面第58-59页
        4.3.3 完备化基础设施第59-63页
        4.3.4 生态化环境体系第63-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风情旅游”模式第66-76页
    5.1 整合策略第66-68页
        5.1.1 就地保护与传统设施再利用第66-67页
        5.1.2 展现与创新第67-68页
    5.2 模式体系构建第68-70页
        5.2.1 “分类-治理”梳理式搭建第68-69页
        5.2.2 镇域结构调整式发展第69页
        5.2.3 战略控制式导向第69-70页
    5.3 整合设计第70-74页
        5.3.1 系统化空间路线设计第70-71页
        5.3.2 特色化空间氛围营造第71-73页
        5.3.3 鲜明化空间主题注入第73-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第76-78页
    6.1 结语第76页
        6.1.1 论文结论第76页
        6.1.2 论文的创新点第76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作者简介第80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750KV信洛Ⅰ线雷电防护性能研究
下一篇:提高距离保护测量精度和耐受过渡电阻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