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20页 |
1.1 农药残留现状及其危害 | 第9页 |
1.2 阿特拉津概述 | 第9-12页 |
1.2.1 阿特拉津简介 | 第9页 |
1.2.2 阿特拉津的理化性质及污染现状 | 第9-10页 |
1.2.3 阿特拉津的毒性介绍 | 第10页 |
1.2.4 阿特拉津的限量标准 | 第10页 |
1.2.5 阿特拉津国内外常用检测方法 | 第10-12页 |
1.3 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技术简介及应用 | 第12-13页 |
1.4 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 第13-18页 |
1.4.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第13-15页 |
1.4.2 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技术 | 第15-17页 |
1.4.3 量子点荧光猝灭免疫层析技术 | 第17-18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3页 |
2.1.1 主要试剂药品 | 第20-21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1页 |
2.1.3 实验溶液的准备 | 第21-23页 |
2.1.4 待测样本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5页 |
2.2.1 阿特拉津多克隆抗体(IgG)的纯化 | 第23-24页 |
2.2.2 阿特拉津包被抗原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3 胶体金的制备 | 第25页 |
2.2.4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5 量子点标记阿特拉津抗体的制备 | 第26-28页 |
2.2.6 量子点标记阿特拉津抗体的鉴定 | 第28页 |
2.2.7 量子点标记鸡卵清白蛋白(OVA)的制备 | 第28页 |
2.2.8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8-30页 |
2.2.9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 第30页 |
2.2.10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原理及结果判定 | 第30-31页 |
2.2.11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限 | 第31页 |
2.2.12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 | 第31页 |
2.2.13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31页 |
2.2.14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稳定性实验 | 第31页 |
2.2.15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1-32页 |
2.2.16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 第32-33页 |
2.2.17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验原理及结果判定 | 第33-34页 |
2.2.18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限 | 第34页 |
2.2.19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 | 第34页 |
2.2.20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34页 |
2.2.21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稳定性实验 | 第34-35页 |
3 结果讨论 | 第35-69页 |
3.1 阿特拉津多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35页 |
3.2 胶体金质量的鉴定 | 第35-36页 |
3.2.1 目测观察判断 | 第35页 |
3.2.2 紫外全波长扫描鉴定胶体金 | 第35-36页 |
3.3 胶体金标记抗优化条件的确定 | 第36-38页 |
3.3.1 胶体金标记抗体最适pH的确定 | 第36-37页 |
3.3.2 胶体金标记抗体最佳抗体量的确定 | 第37-38页 |
3.4 量子点标记阿特拉津抗体优化条件的确定 | 第38-42页 |
3.4.1 量子点标记抗体(QDs-Ab)最佳抗体量的优化 | 第38-39页 |
3.4.2 量子点标记抗体(QDs-Ab)活化剂最佳量的优化 | 第39页 |
3.4.3 量子点标记抗体(QDs-Ab)最适pH值的优化 | 第39-40页 |
3.4.4 量子点偶联抗体其他条件的优化 | 第40-42页 |
3.5 量子点标记阿特拉津抗体质量的鉴定 | 第42-43页 |
3.5.1 荧光光谱鉴定 | 第42页 |
3.5.2 斑点验证 | 第42-43页 |
3.6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3-49页 |
3.6.1 样品稀释液的优化 | 第43-44页 |
3.6.2 量子点标记抗体(QDs-Ab)偶联物和工作液添加量的优化 | 第44页 |
3.6.3 二抗稀释倍数和包被抗原稀释倍数的优化 | 第44-45页 |
3.6.4 硝酸纤维素膜的优化 | 第45-47页 |
3.6.5 结合垫处理液的优化 | 第47-48页 |
3.6.6 样品垫处理液的优化 | 第48-49页 |
3.6.7 硝酸纤维素膜处理液的优化 | 第49页 |
3.7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限的确定 | 第49-50页 |
3.8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 | 第50-51页 |
3.9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1-54页 |
3.9.1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第51页 |
3.9.2 样品基质影响的消除 | 第51页 |
3.9.3 样品的添加实验 | 第51-54页 |
3.10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稳定性实验 | 第54-57页 |
3.11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7-61页 |
3.11.1 QDs-OVA与包被抗原混合比例的优化 | 第57页 |
3.11.2 QDs-OVA与PBS混合比例的优化 | 第57-58页 |
3.11.3 金标抗体添加量的优化 | 第58-59页 |
3.11.4 其他条件的优化 | 第59-61页 |
3.12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限的确定 | 第61-62页 |
3.13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 | 第62-63页 |
3.14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63-66页 |
3.14.1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第63页 |
3.14.2 样品基质影响的消除 | 第63页 |
3.14.3 样品的添加实验 | 第63-66页 |
3.15 阿特拉津量子点标记荧光猝灭免疫层析试纸条稳定性实验 | 第66-69页 |
4 结论 | 第69-70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69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9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69-70页 |
5 展望 | 第70-7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8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