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免疫学论文

DDAB-PLGA佐剂诱导免疫增强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1 前言第10-21页
    1.1 聚合物纳微球疫苗佐剂第10-11页
        1.1.1 聚合物纳微球概述第10页
        1.1.2 聚合物纳微球的制备方法第10-11页
    1.2 聚合物纳微球疫苗佐剂的免疫增强作用第11-12页
        1.2.1 聚合物纳微球佐剂自身具有免疫激活特性第11页
        1.2.2 聚合物纳微球促进抗原摄取和交叉提呈第11-12页
        1.2.3 聚合物纳微球靶向抗原提呈细胞第12页
        1.2.4 聚合物纳微球形成抗原储库第12页
    1.3 聚合物纳微球的理化性质对佐剂效果的影响第12-15页
        1.3.1 颗粒粒径第13页
        1.3.2 表面电荷第13-14页
        1.3.3 抗原动力学第14页
        1.3.4 抗原-颗粒结合方式第14页
        1.3.5 其他因素第14-15页
    1.4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第15-19页
        1.4.1 树突状细胞概述第15页
        1.4.2 树突状细胞的特性第15-16页
        1.4.3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方法第16-17页
        1.4.4 影响DCs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信号通路第17-19页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9-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37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3页
        2.1.1 实验试剂及药品第21-22页
        2.1.2 实验仪器第22-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37页
        2.2.1 DDAB-PLGA纳微球的制备及其表征第23-24页
        2.2.2 DDAB-PLGA纳微球的小鼠免疫效果评价第24-26页
        2.2.3 89Zr-OVA-DDAB-PLGA纳微球的制备及其生物分布第26-28页
        2.2.4 载OVA的不同疫苗制剂对小鼠次级淋巴器官的影响第28-29页
        2.2.5 载OVA的不同疫苗制剂对抗原呈递机制的研究第29-32页
        2.2.6 纳微球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机制的研究第32-36页
        2.2.7 统计学分析第36-3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7-68页
    3.1 纳微球的制备和表征第37-38页
    3.2 小鼠的免疫效果评价第38-46页
        3.2.1 血清抗体水平第38-39页
        3.2.2 脾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第39-41页
        3.2.3 脾细胞增殖反应第41-42页
        3.2.4 脾细胞的活化第42-43页
        3.2.5 记忆性T细胞反应第43-45页
        3.2.6 CTL活化第45-46页
        3.2.7 纳微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第46页
    3.3 ~(89)Zr -OVA-DDAB-PLGA纳微球的制备及其生物分布第46-51页
        3.3.1 [~(89)Zr]-Df-Bz-NCS-OVA的理化性质鉴定第47页
        3.3.2 动物显像第47-49页
        3.3.3 生物分布第49-51页
    3.4 载OVA的疫苗制剂对小鼠次级淋巴器官的影响第51-56页
        3.4.1 引流淋巴结中抗原量的检测第52-53页
        3.4.2 引流淋巴结中DCs的活化第53-54页
        3.4.3 引流淋巴结中生发中心的检测第54-56页
    3.5 载OVA的不同疫苗制剂对抗原呈递机制的研究第56-62页
        3.5.1 纳微球的细胞毒性检测第56-57页
        3.5.2 DCs对抗原的摄取第57-58页
        3.5.3 抗原在DCs胞内的定位第58页
        3.5.4 抗原的交叉提呈水平第58-59页
        3.5.5 DCs的活化水平第59-61页
        3.5.6 DCs的成熟水平第61-62页
    3.6 纳微球诱导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信号转导途径的机制研究第62-68页
        3.6.1 树突状细胞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第63-64页
        3.6.2 DDAB-PLGA纳微球可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第64-65页
        3.6.3 抑制实验第65-68页
4 结论第68-71页
    4.1 全文总结第68-69页
    4.2 论文的创新点第69-70页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70-71页
5 展望第71-72页
6 参考文献第72-78页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8-79页
8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情感化设计的静电悬浮科普展品开发
下一篇:LiNi0.45M0.10Mn1.45O4薄膜的生长及其电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