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介入现代公共艺术的实践性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5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3页 |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8-10页 |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概述 | 第15-21页 | 
| 2.1 陶艺的概述 | 第15-17页 | 
| 2.2 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的概述 | 第17-18页 | 
| 2.2.1 公共空间 | 第17-18页 | 
| 2.2.2 公共艺术 | 第18页 | 
| 2.3 陶艺与公共艺术,公共环境的关系及其意义 | 第18-21页 | 
| 第三章 陶艺在公共艺术中的介入 | 第21-30页 | 
| 3.1 陶艺介入公共环境的必然性 | 第21-22页 | 
| 3.2 陶艺媒介在国内外公共艺术中的案例 | 第22-28页 | 
| 3.2.1 国内方面 | 第22-25页 | 
| 3.2.2 国外方面 | 第25-28页 | 
| 3.3 陶艺在公共艺术中的特点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陶艺介入公共环境的主要形式 | 第30-51页 | 
| 4.1 以建筑的形式介入 | 第30-34页 | 
| 4.1.1 瓦与屋顶 | 第32页 | 
| 4.1.2 建筑外观与室内、外陶艺墙 | 第32-34页 | 
| 4.2 以壁画,浮雕的形式介入 | 第34-42页 | 
| 4.2.1 彩绘工艺陶艺壁画 | 第36-39页 | 
| 4.2.2 颜色釉陶艺壁画 | 第39-40页 | 
| 4.2.3 浮雕与半立体装置类陶艺壁画 | 第40-42页 | 
| 4.3 以雕塑,装置的形式介入 | 第42-44页 | 
| 4.3.1 陶艺雕塑 | 第42-43页 | 
| 4.3.2 陶艺装置 | 第43-44页 | 
| 4.4 以园林景观的形式介入 | 第44-48页 | 
| 4.4.1 建筑琉璃 | 第44-45页 | 
| 4.4.2 园林陶艺 | 第45-48页 | 
| 4.5 以砖的形式介入 | 第48-51页 | 
| 第五章 陶艺介入公共艺术中的语言表达和设计要求 | 第51-57页 | 
| 5.1 陶艺在公共艺术中的语言表达 | 第51-54页 | 
| 5.1.1 形态语言 | 第51-53页 | 
| 5.1.2 构成语言 | 第53页 | 
| 5.1.3 装饰语言 | 第53-54页 | 
| 5.1.4 空间语言 | 第54页 | 
| 5.2 陶艺在公共艺术中的设计要求 | 第54-57页 | 
| 5.2.1 与建筑环境的整体协调性原则 | 第54-55页 | 
| 5.2.2 系统性原则 | 第55-56页 | 
| 5.2.3 文化可持续性原则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毕业设计—高温颜色釉陶瓷壁画 | 第57-63页 | 
| 6.1 高温颜色釉陶瓷壁画的设计方案 | 第57-59页 | 
| 6.1.1 高温颜色釉陶瓷壁画的工艺特征 | 第57-58页 | 
| 6.1.2 高温颜色釉陶瓷壁画的绘画性表现形式 | 第58-59页 | 
| 6.2 高温颜色釉陶瓷壁画的创作实践 | 第59-63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63-65页 | 
| 7.1 全文总结 | 第63页 |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3页 | 
|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63-65页 | 
| 第八章 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2015级学术型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展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