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研究路线 | 第18-19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9-2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2-28页 |
2.1 基于尖峰负荷管理的电力系统规划研究 | 第22-23页 |
2.1.1 确定性系统分析方法在尖峰负荷管理中的应用 | 第22页 |
2.1.2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在尖峰负荷管理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2.2 基于电动汽车管理的能源系统规划研究 | 第23-24页 |
2.2.1 确定性系统分析方法在电动汽车管理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2.2.2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在电动汽车管理中的应用 | 第24页 |
2.3 多尺度能源系统规划模型研究 | 第24-26页 |
2.3.1 确定性多尺度能源系统规划模型的应用 | 第24-25页 |
2.3.2 不确定性多尺度能源系统规划模型的应用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基于尖峰负荷管理的城市电力系统规划研究 | 第28-73页 |
3.1 基于尖峰电力需求的青岛市模糊随机模拟优化模型研究 | 第28-49页 |
3.1.1 青岛市电力系统概述 | 第28-30页 |
3.1.2 分位式区间机会约束整数规划方法开发 | 第30-32页 |
3.1.3 青岛市模糊随机模拟-优化模型构建 | 第32-37页 |
3.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7-46页 |
3.1.5 结论 | 第46-47页 |
3.1.6 参数解释 | 第47-49页 |
3.2 基于分时电价的青岛市鲁棒弹性随机规划模型研究 | 第49-72页 |
3.2.1 开展青岛市电力系统分时电价管理的必要性 | 第49页 |
3.2.2 鲁棒弹性随机规划方法开发 | 第49-52页 |
3.2.3 青岛市鲁棒弹性随机规划模型构建 | 第52-57页 |
3.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7-68页 |
3.2.5 结论 | 第68-69页 |
3.2.6 参数解释 | 第69-72页 |
3.3 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基于电动汽车引入的城市能源系统规划研究 | 第73-117页 |
4.1 基于电动汽车引入的青岛市区间可能性基础弹性规划模型研究 | 第73-93页 |
4.1.1 青岛市工业交通概述 | 第73页 |
4.1.2 区间可能性基础弹性规划方法开发 | 第73-77页 |
4.1.3 青岛市区间可能性基础弹性规划模型构建 | 第77-83页 |
4.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3-90页 |
4.1.5 结论 | 第90页 |
4.1.6 参数解释 | 第90-93页 |
4.2 基于电动汽车引入的北京市弹性可能性随机规划模型研究 | 第93-116页 |
4.2.1 北京市能源交通概述 | 第93-95页 |
4.2.2 弹性可能性随机规划方法开发 | 第95-97页 |
4.2.3 北京市弹性可能性随机规划模型构建 | 第97-101页 |
4.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01-113页 |
4.2.5 结论 | 第113页 |
4.2.6 参数解释 | 第113-116页 |
4.3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5章 基于copula模拟的区域电力系统规划研究 | 第117-159页 |
5.1 基于copula弹性随机规划的京津电力系统规划模型研究 | 第117-138页 |
5.1.1 北京市、天津市电力系统概述 | 第117-118页 |
5.1.2 基于copula的弹性随机规划方法开发 | 第118-122页 |
5.1.3 基于copula弹性随机规划的京津电力系统规划模型构建 | 第122-126页 |
5.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26-135页 |
5.1.5 结论 | 第135-136页 |
5.1.6 参数解释 | 第136-138页 |
5.2 基于copula随机模糊可信度规划的京津冀电力系统协同规划模型研究 | 第138-158页 |
5.2.1 京津冀区域电力系统概述 | 第138页 |
5.2.2 基于copula的随机模糊可信度规划方法开发 | 第138-141页 |
5.2.3 基于copula随机模糊可信度规划的京津冀电力系统协同规划模型构建 | 第141-148页 |
5.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48-155页 |
5.2.5 结论 | 第155-156页 |
5.2.6 参数解释 | 第156-158页 |
5.3 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59-160页 |
6.2 贡献与创新 | 第160-161页 |
6.3 展望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8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84-1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189页 |
作者简介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