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农业信贷论文

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研究

摘要第8-9页
英文摘要第9-10页
1 引言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6页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第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页
        1.3.3 研究技术路线第17-19页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9-24页
    2.1 农业信贷的基本界定第19页
        2.1.1 农业信贷的概念第19页
        2.1.2 农业信贷的特征第19页
    2.2 农业保险的基本界定第19-20页
        2.2.1 农业保险的概念第19-20页
        2.2.2 农业保险的特征第20页
    2.3 贷款保证保险的基本界定第20-23页
        2.3.1 保证保险的定义第20-21页
        2.3.2 贷款保证保险的定义第21页
        2.3.3 贷款保证保险与贷款信用保险的区别第21-23页
    2.4 协同发展理论第23页
    2.5 非寿险精算理论第23-24页
3 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提出的现实基础第24-34页
    3.1 我国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发展关系不协调第24-32页
        3.1.1 对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关系的争议第24-26页
        3.1.2 对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关系不协调的验证分析第26-32页
    3.2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对促进协同关系的正向影响第32-34页
        3.2.1 拓宽农业保险的经营领域第32页
        3.2.2 降低放贷银行的损失风险第32-33页
        3.2.3 缓解借款人贷款难的问题第33-34页
4 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发展模式及产品存在的问题第34-41页
    4.1 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发展模式第34-38页
        4.1.1 宁波模式第34-35页
        4.1.2 无抵押模式第35-37页
        4.1.3 有抵押模式第37-38页
    4.2 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38-41页
        4.2.1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界定不清第38页
        4.2.2 投保审核的责任人不明确第38-39页
        4.2.3 反担保条款未列明第39页
        4.2.4 差异化费率未实现第39-41页
5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产品设计第41-49页
    5.1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操作要素第41-43页
        5.1.1 保险公司的承保条件第41页
        5.1.2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与涉农贷款的发放流程第41-42页
        5.1.3 贷后风险管控第42-43页
    5.2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条款设计第43-45页
        5.2.1 保证责任与责任免除第43页
        5.2.2 反担保条款第43-44页
        5.2.3 保证金额与保证期限第44页
        5.2.4 理赔与追偿第44-45页
        5.2.5 保证人与被保证人的义务第45页
    5.3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费率的厘定模型第45-49页
6 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产品推行建议第49-52页
    6.1 确定合理的反担保物第49页
    6.2 引入全面补偿协议第49页
    6.3 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相结合第49-50页
    6.4 政府推动产品有序运行第50页
    6.5 监管机构加强产品监管第50-51页
    6.6 逐步构建专业化保证保险费率厘定机构第51-52页
7 结论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糖槭人工幼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对氮沉降的响应
下一篇:氮添加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