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农村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13-18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2.1.1 消费信贷 | 第13-14页 |
2.1.2 农村消费信贷 | 第14页 |
2.2 农村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 第14-16页 |
2.2.1 农村金融中的市场失灵理论 | 第14-15页 |
2.2.2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理论 | 第15页 |
2.2.3 农村金融中的政府失灵理论 | 第15-16页 |
2.3 农村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16-18页 |
2.3.1 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 第16页 |
2.3.2 经济公平原则 | 第16-17页 |
2.3.3 经济效益原则 | 第17-18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8-22页 |
3.1 我国农村消费贷款业务法律制度现状 | 第18-19页 |
3.1.1 农村消费贷款法定条件与程序较为严格 | 第18页 |
3.1.2 农村消费信贷产品法定种类不足 | 第18-19页 |
3.1.3 现有农村消费贷款定价相关法律机制不够完善 | 第19页 |
3.2 我国农村消费信贷担保法律制度及问题分析 | 第19-20页 |
3.2.1 现有农村消费信贷担保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19-20页 |
3.2.2 农村消费信贷担保物范围有限 | 第20页 |
3.3 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补偿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0-22页 |
3.3.1 补偿稳定性欠缺 | 第20-21页 |
3.3.2 补偿补贴条件严苛,补贴比例低 | 第21-22页 |
第4章 国外农村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的经验总结及借鉴 | 第22-28页 |
4.1 国外农村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的经验总结 | 第22-25页 |
4.1.1 发达国家农村消费信贷法律制度 | 第22-23页 |
4.1.2 发展中国家农村消费信贷法律制度 | 第23-25页 |
4.2 国外农村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25-28页 |
4.2.1 建立健全农村消费信贷法律制度体系 | 第25-26页 |
4.2.2 完善农村消费信贷法律程序 | 第26页 |
4.2.3 建立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 第26-28页 |
第5章 我国农村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28-39页 |
5.1 完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 第28-29页 |
5.1.1 完善注册资本额制度,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平衡发展 | 第28-29页 |
5.1.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农村消费信贷风险 | 第29页 |
5.2 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消费信贷业务法律制度 | 第29-32页 |
5.2.1 将农村消费信贷纳入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定发展目标. | 第29-30页 |
5.2.2 明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消费信贷法定条件 | 第30-31页 |
5.2.3 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消费贷款定价法定机制 | 第31页 |
5.2.4 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消费信贷产品创新法律制度 | 第31-32页 |
5.3 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消费信贷担保法律制度 | 第32-34页 |
5.3.1 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消费信贷担保法律体系 | 第32页 |
5.3.2 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消费信贷担保的具体规定 | 第32-34页 |
5.4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补偿和财政奖励法律制度 | 第34-35页 |
5.4.1 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补偿法律制度 | 第34-35页 |
5.4.2 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消费信贷财政奖励法律制度 | 第35页 |
5.5 完善农村联保小组风险防范法律机制 | 第35-36页 |
5.5.1 完善联保贷款方式制度设计 | 第35页 |
5.5.2 完善和落实小组会议制度 | 第35-36页 |
5.6 构建农村信贷担保配套法律制度 | 第36-39页 |
5.6.1 完善分期还款法律制度 | 第36页 |
5.6.2 建立和完善农户个人信用制度 | 第36页 |
5.6.3 构建完善的抵押流转法律制度 | 第36-37页 |
5.6.4 实行动产抵押法律制度 | 第37页 |
5.6.5 创新收益权质押法律制度 | 第37页 |
5.6.6 明晰产权法律制度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作者简历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