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明清文献的肝的生理病理及治法探讨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12-14页 |
1 文献来源 | 第12页 |
1.1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1.2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1 人工检索与电子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页 |
2.2 整理、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13页 |
3 研究步骤 | 第13-14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第14-18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4页 |
2 关键词及频数表 | 第14-15页 |
3 整理、分析与归纳 | 第15-18页 |
第三部分 理论探讨 | 第18-42页 |
1 明清医家对肝生理病理的认识 | 第18-30页 |
1.1 肝体阴用阳 | 第18页 |
1.2 肝藏血 | 第18-19页 |
1.3 肝主疏泄 | 第19-21页 |
1.4 肝为“贼”脏 | 第21-23页 |
1.5 乙癸同源 | 第23-25页 |
1.6 女人以肝为先天 | 第25-27页 |
1.7 肝为将军之官 | 第27-28页 |
1.8 其他相关认识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2 明清医家对肝病治法的认识 | 第30-37页 |
2.1 疏肝法 | 第30页 |
2.2 柔肝法 | 第30-31页 |
2.3 缓肝法 | 第31页 |
2.4 泻肝法 | 第31-32页 |
2.5 抑肝法 | 第32页 |
2.6 熄风法 | 第32-33页 |
2.7 平肝法 | 第33-34页 |
2.8 搜肝法 | 第34-35页 |
2.9 补肝法 | 第35页 |
2.10 敛肝法 | 第35-36页 |
2.11 升肝法 | 第36页 |
2.12 肝病实脾法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页 |
3 明清始出现的部分代表性方剂 | 第37-42页 |
3.1 柴胡疏肝散 | 第37-38页 |
3.2 抑肝散 | 第38-39页 |
3.3 暖肝煎 | 第39页 |
3.4 一贯煎 | 第39-40页 |
3.5 独梅汤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部 分结论 | 第42-43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 | 第50-75页 |
1.综述 | 第50-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2.文献目录 | 第58-75页 |
3.在校期间发表论文论著及科研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