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22-25页 |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大规模MIMO系统的多用户信号检测算法设计 | 第27-59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已知准确信道状态信息下的多用户信号检测算法设计 | 第28-39页 |
2.2.1 系统模型 | 第28页 |
2.2.2 基于期望传播的迭代信号检测算法 | 第28-33页 |
2.2.2.1 系统因子图 | 第28-29页 |
2.2.2.2 更新消息m_(j→i)~t(X_i) | 第29-30页 |
2.2.2.3 更新消息m_(i→j)~(t+1)(X_i) | 第30-33页 |
2.2.3 基于LMMSE的迭代信号检测算法 | 第33-36页 |
2.2.4 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36页 |
2.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2.3 信道估计条件下的多用户信号检测算法设计 | 第39-45页 |
2.3.1 系统模型 | 第39-40页 |
2.3.2 基于期望传播的迭代信号检测算法 | 第40-41页 |
2.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2.4 1-bit量化接收条件下的多用户信号检测算法设计 | 第45-57页 |
2.4.1 系统模型 | 第45-46页 |
2.4.2 基于期望传播的迭代信号检测算法 | 第46-50页 |
2.4.2.1 系统因子图 | 第46-47页 |
2.4.2.2 更新消息m_(j→i)~t(S_i) | 第47页 |
2.4.2.3 更新消息π_j~t(Z_j) | 第47-48页 |
2.4.2.4 更新消息m_(i→j)~t(S_i) | 第48页 |
2.4.2.5 更新消息λ_j~t(Z_j) | 第48-50页 |
2.4.3 基于LMMSE的迭代信号检测算法 | 第50-54页 |
2.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大规模MIMO系统的稀疏信道估计算法设计 | 第59-73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大规模MIMO-OFDM系统的下行稀疏信道估计 | 第59-65页 |
3.2.1 系统模型 | 第59-60页 |
3.2.2 基于AMP的联合稀疏信道估计算法设计 | 第60-63页 |
3.2.3 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63页 |
3.2.4 仿真性能分析与比较 | 第63-65页 |
3.3 大规模MIMO系统的上行稀疏信道估计 | 第65-70页 |
3.3.1 系统模型 | 第65-67页 |
3.3.2 基于部分先验信道状态信息的稀疏信道估计算法 | 第67-68页 |
3.3.3 仿真性能分析与比较 | 第68-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四章 上行非正交多址系统的检测算法设计 | 第73-93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联合的用户活跃度和符号检测 | 第73-81页 |
4.2.1 系统模型 | 第73-74页 |
4.2.2 Joint-EM-AMP算法的设计 | 第74-77页 |
4.2.3 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77页 |
4.2.4 仿真性能分析与比较 | 第77-81页 |
4.3 联合的用户活跃度检测和信道估计 | 第81-91页 |
4.3.1 系统模型 | 第81页 |
4.3.2 基于EP算法的联合的活跃用户检测和信道估计 | 第81-88页 |
4.3.2.1 系统因子图 | 第81-83页 |
4.3.2.2 更新消息m_(j→i)~t(X_i) | 第83页 |
4.3.2.3 更新消息π_(i→k)~t(λ_k) | 第83-85页 |
4.3.2.4 更新消息π_(k→i)~(t+1)(λ_k) | 第85页 |
4.3.2.5 更新消息m_(i→j)~(t+1)(X_i) | 第85-88页 |
4.3.3 仿真性能分析与比较 | 第88-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单载波系数调制系统的检测算法设计 | 第93-103页 |
5.1 引言 | 第93页 |
5.2 系统模型 | 第93-94页 |
5.3 低复杂度检测算法的设计 | 第94-96页 |
5.3.1 基于ML和LMMSE的检测算法 | 第94-95页 |
5.3.2 基于EP的检测算法 | 第95-96页 |
5.4 信道分集方案 | 第96-99页 |
5.5 仿真性能分析与比较 | 第99-10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全文总结及主要贡献 | 第103-104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9页 |
作者博士生期间发表及已投论文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