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互联网理财概述 | 第19-30页 |
2.1 互联网理财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2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特征 | 第19-21页 |
2.2.1 便捷快速效率高 | 第20页 |
2.2.2 投资门槛低 | 第20页 |
2.2.3 收益率高、流动性强 | 第20-21页 |
2.3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类型 | 第21-22页 |
2.3.1 按照风险不同划分 | 第21页 |
2.3.2 按照投资标的划分 | 第21页 |
2.3.3 按照理财产品的期限划分 | 第21-22页 |
2.4 互联网理财的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2.5 余额宝的情况介绍 | 第23-30页 |
2.5.1 余额宝的基本情况介绍 | 第23-24页 |
2.5.2 余额宝的特点 | 第24-25页 |
2.5.3 余额宝的现状 | 第25-28页 |
2.5.4 余额宝的用户构成 | 第28-30页 |
第3章 商业银行理财发展现状 | 第30-40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3.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及构成 | 第31-33页 |
3.2.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 | 第31-32页 |
3.2.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构成 | 第32-33页 |
3.3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存续余额情况 | 第33-35页 |
3.3.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总体存续余额情况 | 第33页 |
3.3.2 不同投资者类型产品余额情况 | 第33页 |
3.3.3 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情况 | 第33-35页 |
3.3.4 不同收益类型理财产品的存续余额情况 | 第35页 |
3.4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情况 | 第35-38页 |
3.5 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情况 | 第38页 |
3.6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情况 | 第38-40页 |
3.6.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总体收益情况 | 第38页 |
3.6.2 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 | 第38-40页 |
第4章 互联网理财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 第40-44页 |
4.1 互联网理财给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带来的机遇 | 第40-41页 |
4.1.1 给商业银行开发新的客户市场 | 第40页 |
4.1.2 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新 | 第40-41页 |
4.2 互联网理财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挑战 | 第41-44页 |
4.2.1 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利润空间的挑战 | 第41-42页 |
4.2.2 对商业银行中介职能的挑战 | 第42-43页 |
4.2.3 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运营模式的挑战 | 第43-44页 |
第5章 互联网理财对商业银行理财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4-54页 |
5.1 相关理论概述 | 第44-46页 |
5.1.1 单位根检验 | 第44页 |
5.1.2 协整检验 | 第44-45页 |
5.1.3 Granger因果检验 | 第45页 |
5.1.4 VAR模型 | 第45-46页 |
5.2 互联网理财对银行理财的影响分析 | 第46-53页 |
5.2.1 样本数据选取与模型说明 | 第46-47页 |
5.2.2 描述统计分析 | 第47页 |
5.2.3 平稳性检验 | 第47-48页 |
5.2.4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48页 |
5.2.5 VAR模型估计 | 第48-53页 |
5.3 实证结论 | 第53-54页 |
第6章 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建议 | 第54-57页 |
6.1 拓宽销售渠道 | 第54-55页 |
6.2 丰富产品设计 | 第55页 |
6.3 银行联合打破壁垒 | 第55-56页 |
6.4 打造银行科技理财新模式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