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双罚制下的刑事责任依据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 “单位”与“单位犯罪” | 第8-9页 |
(二) 我国单位犯罪的现状 | 第9-12页 |
一、单位犯罪的主体 | 第12-20页 |
(一) 法人本质之争 | 第12-15页 |
1、法人拟制说 | 第12页 |
2、法人实在说 | 第12-15页 |
(二) 单位刑事责任能力 | 第15-18页 |
1、单位的犯罪能力 | 第16-18页 |
2、单位的刑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经费和财产 | 第18页 |
(三) 单位是单位犯罪的唯一主体 | 第18-20页 |
二、单位犯罪中单位刑事责任的根据 | 第20-31页 |
(一) 单位刑事责任主体的认定 | 第20-24页 |
1、合法性 | 第20-21页 |
2、组织性 | 第21-22页 |
3、独立性 | 第22-24页 |
(二) 单位刑事责任理论依据 | 第24-31页 |
1、刑事责任 | 第24-25页 |
2、单位刑事责任的依据 | 第25-31页 |
三、个人刑事责任依据 | 第31-39页 |
(一) 承担刑事责任的个人的认定 | 第31-35页 |
1、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 | 第31-33页 |
2、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 第33-35页 |
(二) 个人刑事责任依据 | 第35-39页 |
1、个人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 第35-37页 |
2、个人犯罪与单位犯罪的区分 | 第37-39页 |
四、用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理论解答相关疑难问题 | 第39-43页 |
(一) 机关是否可以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 第39-41页 |
(二) 单位犯罪中的自然人是否区分主从犯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