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课题的背景 | 第14-15页 |
1.1.2 课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夹杂物超声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2.1 超声检测的数值模拟 | 第19-21页 |
1.2.2 缺陷类型的识别 | 第21-22页 |
1.2.3 缺陷尺寸的定量表征 | 第22-24页 |
1.2.4 盲区缺陷的检测 | 第24-25页 |
1.2.5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5-26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6-29页 |
2 夹杂物回波超声参量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29-58页 |
2.1 高频水浸超声检测的基本原理 | 第29-31页 |
2.2 有限元建模的基本原理 | 第31-36页 |
2.2.1 弹性力学波动方程 | 第31-34页 |
2.2.2 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 | 第34-36页 |
2.3 缺陷的声散射模型 | 第36-40页 |
2.3.1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37-38页 |
2.3.2 计算结果 | 第38-40页 |
2.4 换能器-水-钢-缺陷有限元模型 | 第40-44页 |
2.5 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44-45页 |
2.6 声场分布对夹杂物检测的影响 | 第45-48页 |
2.7 超声参量随夹杂物属性的变化规律 | 第48-57页 |
2.7.1 回波幅值及其变化曲线分析 | 第48-51页 |
2.7.2 时域及频域超声参量分析 | 第51-5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3 基于超声测量模型的缺陷类型识别方法 | 第58-85页 |
3.1 超声测量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58-60页 |
3.2 换能器声场计算 | 第60-65页 |
3.3 远场散射幅值计算 | 第65-74页 |
3.3.1 Born近似模型 | 第65-72页 |
3.3.2 Kirchhoff近似模型 | 第72-74页 |
3.4 系统效率因子测量 | 第74-75页 |
3.5 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75-80页 |
3.6 孔洞和夹杂物的辨识方法 | 第80-8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4 基于C扫图像复原的夹杂物尺寸测量方法 | 第85-102页 |
4.1 C扫成像模型 | 第85-87页 |
4.2 Richardson-Lucy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87-90页 |
4.3 全变差正则化Richardson-Lucy算法 | 第90-97页 |
4.3.1 点扩散函数的计算 | 第92-93页 |
4.3.2 最终迭代次数的确定 | 第93-97页 |
4.4 算法有效性验证 | 第97-10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5 盲区缺陷的双波干涉检测方法 | 第102-120页 |
5.1 双波干涉检测的基本原理 | 第102-106页 |
5.2 扫描成像及波形分析 | 第106-108页 |
5.3 缺陷尺寸的定量表征 | 第108-113页 |
5.3.1 双波干涉的有限元模拟 | 第108-112页 |
5.3.2 缺陷直径与相位差的关系 | 第112-113页 |
5.3.3 缺陷深度与相位差的关系 | 第113页 |
5.4 缺陷尺寸测量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 第113-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6.1 结论 | 第120-12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2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36-13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