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一)国外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二、选题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9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明治时期的军刀(1868—1911) | 第21-43页 |
(一)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军刀 | 第21-26页 |
1.颁布“散发脱刀令”与“新军刀布告” | 第21-23页 |
2.颁布“废刀令” | 第23-25页 |
3.剑术复兴 | 第25-26页 |
(二)具有西式特征的军用刀剑 | 第26-36页 |
1.军刀的制造与产量 | 第26-31页 |
2.将校士官用正剑与军刀 | 第31-34页 |
3.下士官及士兵用军刀 | 第34-36页 |
(三)军刀教育与应用 | 第36-42页 |
1.《剑术教范》的制定与演变 | 第36-38页 |
2.天皇恩赐军刀 | 第38-40页 |
3.军刀鉴定与“中央刀剑会”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二、大正至昭和前期的军刀(1912—1933) | 第43-59页 |
(一)作战理念、钢铁产业的发展与《剑术教范》的修订 | 第43-49页 |
1.从“火力主义”向“白兵主义”转变 | 第43-44页 |
2.钢铁产业发展带动军刀制造技术进步 | 第44-47页 |
3.《剑术教范》的修订与军刀术实践 | 第47-49页 |
(二)过渡时期的军刀 | 第49-55页 |
1.军刀的制造与售卖 | 第49-50页 |
2.制定大元帅刀与元帅刀 | 第50-52页 |
3.军刀改修与新军刀研制 | 第52-55页 |
(三)军刀使用渐趋普及 | 第55-58页 |
1.剑道与军队剑术 | 第55-56页 |
2.栗原彦三郎与“军刀报国” | 第56-57页 |
3.日本刀锻炼会与“靖国刀”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三、昭和中期至二战结束时期的军刀(1934—1945) | 第59-78页 |
(一)军刀的价格、供需与修订《剑术教范》 | 第59-66页 |
1.单兵武器与军刀价格 | 第59-62页 |
2.战争扩大导致军刀供给不足 | 第62-64页 |
3.修订《剑术教范》 | 第64-66页 |
(二)适应实用性的军刀 | 第66-72页 |
1.军刀的研制与征集 | 第66-68页 |
2.将校准士官用“传统日本式军刀” | 第68-70页 |
3.适应实战性的下士官、士兵用军刀 | 第70-72页 |
(三)军刀在战争中的使用情况 | 第72-77页 |
1.推广军刀的使用 | 第72-74页 |
2.《战阵训》与军刀 | 第74-76页 |
3.白刃战与陆军特攻队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