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智慧产业内涵研究 | 第12-13页 |
1.3.2 智慧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13-14页 |
1.3.3 组合评价方法研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智慧产业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8-26页 |
2.1 智慧城市 | 第18页 |
2.2 智慧产业 | 第18-26页 |
2.2.1 智慧产业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2 智慧产业的发展路径 | 第20-22页 |
2.2.3 智慧产业的基础构成 | 第22-26页 |
第三章 智慧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35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6-27页 |
3.2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智慧产业评价理论分析 | 第27-31页 |
3.2.1 智慧产业投入要素分析 | 第28-29页 |
3.2.2 智慧产业产出要素分析 | 第29-30页 |
3.2.3 智慧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模型 | 第30-31页 |
3.3 智慧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5页 |
第四章 组合评价方法概述 | 第35-52页 |
4.1 单一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 第35-37页 |
4.2 组合以及组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 第37页 |
4.3 组合评价方法研究 | 第37-46页 |
4.3.1 基于评价指标赋权的组合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4.3.2 基于评价排序的组合评价方法 | 第39-41页 |
4.3.3 基于综合评价值的组合评价方法 | 第41-44页 |
4.3.4 比较与分析 | 第44-46页 |
4.4 一种基于合作博弈Shapley值的组合评价方法 | 第46-50页 |
4.4.1 合作博弈理论简介 | 第46-47页 |
4.4.2 基于合作博弈组合评价权重的确定 | 第47-50页 |
4.4.3 基于合作博弈组合评价的具体步骤 | 第50页 |
4.5 组合评价相容方法集的确定 | 第50-52页 |
4.5.1 相容方法集的定义 | 第50-51页 |
4.5.2 Kendall协和系数检验法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我国智慧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实证分析 | 第52-68页 |
5.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52-53页 |
5.2 我国智慧产业发展水平的单一综合评价 | 第53-55页 |
5.3 组合评价相容方法集的确定 | 第55页 |
5.4 基于合作博弈组合评价的我国智慧产业发展水平测度 | 第55-59页 |
5.5 组合评价效果的比较分析 | 第59-60页 |
5.6 基于聚类分析的我国智慧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60-65页 |
5.6.1 智慧产业发展水平的静态层级划分 | 第60-62页 |
5.6.2 智慧产业发展水平的动态层级划分 | 第62-64页 |
5.6.3 智慧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64-65页 |
5.7 基于面板回归的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5-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2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8页 |
6.2 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68-72页 |
6.2.1 因地制宜制定智慧产业发展路径 | 第69页 |
6.2.2 加强智慧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69页 |
6.2.3 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建设 | 第69-70页 |
6.2.4 加大财政扶持与资本投入力度 | 第70页 |
6.2.5 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有序转移 | 第70页 |
6.2.6 推进清洁化生产技术应用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 | 第77-84页 |
附表1 2009-2015年我国30个省份智慧人力资源水平 | 第77-78页 |
附表2 2009-2015年我国30个省份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第78-79页 |
附表3 2009-2015年我国30个省份智慧产业资本投入水平 | 第79-80页 |
附表4 2009-2015年我国30个省份智慧产业规模 | 第80-81页 |
附表5 2009-2015年我国30个省份智慧经济发展水平 | 第81-82页 |
附表6 2009-2015年我国30个省份创新创业发展水平 | 第82-83页 |
附表7 2009-2015年我国30个省份产业清洁化程度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