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3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 第16-24页 |
2.1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6-18页 |
2.1.1 国际背景:文化竞争和文化安全的考量 | 第16-17页 |
2.1.2 国内背景:文化整合和文化引领的要求 | 第17-18页 |
2.2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 | 第18-19页 |
2.2.2 列宁的文化思想 | 第19-20页 |
2.2.3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和文化理想 | 第20-24页 |
第3章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 第24-37页 |
3.1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 | 第24-25页 |
3.2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5-34页 |
3.2.1 文化自信概念的界定 | 第25-26页 |
3.2.2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 | 第26-27页 |
3.2.3 文化自信的依据和根源 | 第27-30页 |
3.2.4 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目的 | 第30页 |
3.2.5 文化自信的实践要求 | 第30-32页 |
3.2.6 文化自信中的几组关系 | 第32-34页 |
3.3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特点 | 第34-37页 |
3.3.1 方法上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 第34-35页 |
3.3.2 精神上的主动性和主导性 | 第35页 |
3.3.3 话语上的政治性和学理性 | 第35-37页 |
第4章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价值和作用 | 第37-44页 |
4.1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37-39页 |
4.1.1 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7-38页 |
4.1.2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 | 第38-39页 |
4.1.3 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 | 第39页 |
4.2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39-44页 |
4.2.1 反对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 第40页 |
4.2.2 助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伟大事业 | 第40-41页 |
4.2.3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第41-44页 |
第5章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贯彻和落实 | 第44-55页 |
5.1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第44-46页 |
5.1.1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44-45页 |
5.1.2 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 第45页 |
5.1.3 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 | 第45-46页 |
5.2 不忘初心,认真汲取革命文化的精神价值 | 第46-49页 |
5.2.1 建构中国共产党的经典文化体系 | 第46-47页 |
5.2.2 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第47-48页 |
5.2.3 提高意识形态斗争的能力 | 第48-49页 |
5.3 始终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第49-52页 |
5.3.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 | 第49-50页 |
5.3.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50-51页 |
5.3.3 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 第51-52页 |
5.4 加强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 第52-55页 |
5.4.1 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 第52-53页 |
5.4.2 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