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来源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机制研究 | 第10-14页 |
1.2.2 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系统情景模拟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城镇化 | 第18-19页 |
2.1.2 生态环境 | 第19-20页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2.1 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第22-24页 |
2.2.4 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4-27页 |
第3章 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及情景模拟研究框架 | 第27-37页 |
3.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机制识别 | 第28-32页 |
3.1.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 第28-30页 |
3.1.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机制确定 | 第30-32页 |
3.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情景模拟及情景选择 | 第32-37页 |
3.2.1 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系统情景模拟 | 第32-34页 |
3.2.2 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协调发展情景选择 | 第34-37页 |
第4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机制研究 | 第37-49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7-39页 |
4.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39页 |
4.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 第39-41页 |
4.4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关键要素识别 | 第41页 |
4.5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 | 第41-46页 |
4.5.1 城镇化综合水平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 | 第41-43页 |
4.5.2 城镇化关键要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 | 第43-46页 |
4.6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约束作用 | 第46-48页 |
4.6.1 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对城镇化的约束作用 | 第46-47页 |
4.6.2 生态环境关键要素对城镇化的约束作用 | 第47-4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情景模拟研究 | 第49-80页 |
5.1 模型总体结构与系统分析 | 第49-52页 |
5.1.1 模型目的与系统边界 | 第49-50页 |
5.1.2 系统框架分析 | 第50-52页 |
5.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52-60页 |
5.2.1 系统因果分析 | 第52-55页 |
5.2.2 针对研究区域的系统简化框图和流图 | 第55-58页 |
5.2.3 参数和方程确定 | 第58-60页 |
5.3 历史模拟和模型检验 | 第60-65页 |
5.3.1 误差检验 | 第60-61页 |
5.3.2 稳健性检验 | 第61页 |
5.3.3 敏感性分析 | 第61-65页 |
5.4 规划情景设置 | 第65-69页 |
5.4.1 情景参数确定 | 第65页 |
5.4.2 规划情景设计 | 第65-69页 |
5.5 情景模拟 | 第69-74页 |
5.6 最佳规划方案确定 | 第74-77页 |
5.7 政策建议 | 第77-79页 |
5.8 本章小节 | 第79-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0-8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及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附录A 模型误差检验结果 | 第91-92页 |